第一千七百五十章 肥水不留外人田(2/2)
关于第三个问题,李牧的想法是把选址落在老家南苏省。
具体想法是,在海州成立一个汽车产业中心。
海州经济一直不太发达,他作为海州出来的企业家,更希望能够为老家做些贡献。
但是,主管部门的领导们非常详细的为他剖析了选址在海州的不成熟之处。
海州太小了,人口也不多,而且没有工业基础,唯一的优势就是离海不远、有港口和铁路,除此之外,底子都非常差。
国内的汽车企业,一汽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建国后就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几十年的底子放在那里,各方面都可以说是国内第一;
沪市汽车集团成立也很早,而且地处沪市,要人才有人才,要经济有经济,要交通有交通,再加上与外资企业成立合资企业的年头长,经验、底蕴也都很强;
燕京汽车集团成立虽然略晚于沪市,但和沪市一样,人才、经济、交通、政策应有尽有,与海外企业的合作也在积累经验与技术,所以发展不错。
除此之外,几家民营企业的成长都比较艰辛,比如吉力、其瑞这些品牌,都是苦熬了很多年一点点发展起来的,初期搭建,连招工人都难如登天,核心团队就更麻烦。
李牧这才意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各种掣肘之处。
领导们经验丰富、对国内情况以及产业情况,了解的要比李牧多得多,他们的经验,很值得李牧借鉴。
李牧仔细想了想,如果自己要把这三个品牌都拿进国内,那么理论上,三个品牌挨得越近就越好,因为未来,技术是共通的、零配件甚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互通,大家挨得越近,成本就越低、效率也会越高。
如果要做三个汽车品牌,加上自己的自创品牌,那这个占地面积可就大了去了,不夸张的说,一个中型经济开发区的面积,甚至都未必够用。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
领导们希望李牧考虑燕京,因为燕京高校资源很强,工业底蕴也比较强。
可是,李牧实在有些担心,高速发展的燕京,还能否给自己四个汽车品牌准备出一块足够大的地皮。
光是北汽一家,就已经很够呛了,而且自己又在搞影视城项目,那个项目的占地面积,可真是一点也不比汽车项目小。
于是,李牧便决定,先把总公司设立在燕京,然后再跟专业团队沟通,接下来如何规划几个品牌的生产线问题。
汽车生产牵扯到的流程很多,大部分都是拆开来的,李牧觉得如果实在不行,到时候可以把总公司和总装线放在燕京,把其他的放在燕京周边,最后车从燕京下线、卖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资金问题。
收购这三个品牌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还需要耗费上百亿人民币的资金,来一步步把这些品牌的生产线、人才、技术全部转移到国内来,要买地、要搭建厂区、要运输大量的设备过来,还要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升级,这背后需要的总资金量,不会低于百亿美元。
好在这笔钱不是一步到位必须一口气都拿出来,自己可以先拿出一笔钱,再从银行贷一笔钱,然后再申请一些地方上的补助政策,尤其是拿地的问题。
这么大的产业,真是纯买地,怕是就要一笔天文数字。
好在国家对民营企业一直有扶持政策,规模越大的企业、带动就业与经济越强的企业,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也就越多。
到时候,在地皮的问题上,还要多仰仗地方政府帮忙。
领导们也给了非常肯定的表示,李牧一口气买了三个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将其变成100%的华夏汽车企业,一旦迁至国内,必然会对国内的汽车产业带来巨大提升,所以无论他选址在哪里,上级以及地方政府都必然会给予最大的支持,甚至国资银行也会给予条件优厚的巨额贷款。
这一点让李牧感觉踏实不少,有国家的支持,他对接下来这三个汽车品牌的整合、重生,也有了更强大的信心。
会谈的时候,领导还给他提了一个小建议,说是希望他能够与首钢加强合作,看看能不能帮助首钢,在汽车用钢的领域有所突破。
李牧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并且承诺,一旦自己把这三个品牌的资源整合完成、顺利迁入国内,就立刻与首钢一起投资一个汽车用钢的研究实验室。
汽车用钢一直是钢铁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国内自主汽车产业发展不太理想,所以国内的钢铁厂在汽车用钢领域的突破也不够。
汽车用钢虽然是钢铁厂研发生产,但对钢铁厂来说,如果没有一个汽车制造企业全力协助,光靠钢铁厂自己,很难取得重大突破。
不过,如果李牧真把这三个品牌整合到国内来,到时候再跟首钢合作搞汽车用钢的研发与测试,那对首钢这方面业务来说,将会提供巨大的助力!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