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1/2)
郭燕和钱元脩一夜没睡,安排留下伺候、照顾钱展鹏的人,两人自然也分析了皇帝为何会当着忠顺郡王的面拿他们开刀,还不依不饶非要治罪的样子。景宏那看似说和的话,却也不是无的放矢,应该是皇帝的本意,皇帝这么急切的又把钱元脩给打回益州,定不会是放过他,而是有新的任务给他,而且,还是在忠顺不在京城时候才方便做的事情。
忠顺此人跟所有上位者一样,比较多疑,尤其他才发现自己身边“潜伏”了很久的师爷,幕僚竟然在他最关键的时候给皇帝泄密。忠顺多疑却不傻缺,他自然不会单凭一封密信就会冤枉了史师爷,而皇帝的人办事也不会拖泥带水的,自然会伪造好各自令人信服的人证,物证,来佐证某年某月某日,幕僚史氏因为家人被人胁迫,开始走向了背叛忠顺郡王之路——。
而忠顺郡王身边的人因为跟了他多年,各个都有多多少少的家庭,他们会不会也因为家人被人胁迫,就开始走向背叛自己的路?
忠顺因为幕僚的叛变,开始草木皆兵,益州原来依附他的人也因为地震中受到“嘉奖”的原因,被调走的差不多了,而他身边真正知道他会谋逆的人并不多,那些得用的人,还都是些师爷,幕僚的身份,真正能够在官场办事撑场面的几乎就没有。
忠顺郡王元气大伤,自然是急需补充新人,当初因为跟皇帝置气而让郭燕与韩雪儿结拜,果然让皇帝记恨起了钱元脩,却也因为钱元脩在地震中功劳过大,皇帝也忌惮他几分,竟然没有直接下令调走他。
可是这种明面上的敲打和罢官降级的作法,已经摆明,皇帝是忌惮钱元脩了。
敌人的敌人自然就是朋友,何况,钱元脩已经被忠顺绑在了一条船上,如今他身上长了八张嘴也说不清楚,何况,皇帝也没有给他机会说,原本还想用美人计来笼络钱元脩,却没有想到钱元脩和郭燕是这么一个棒槌似的人物。
忠顺郡王相信,郭燕那脱口而出的话大半是发自内心。毕竟,在这忠君爱国,皇明大于天的年代,若不是不要命的,就是真的没有把皇权威仪看的比较重,否则,借她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影射皇帝是无道昏君。
忠顺也观察试探了钱元脩这么久,通过皇帝这一次唱做俱佳的表演,他才真的对钱元脩打消大半的疑心,不是忠顺还怀疑钱元脩对他的忠诚程度,而是上位者天生的怀疑心理造成他就是这种性格。比如皇帝,他仅凭一个所谓大师一封无厘头的信就可以猜忌儿子,养傻孙子,皇室的人有天生的不安全感,除了抓在手中的权利,他们什么都不会放在心上,钱元脩这种刚刚加入的人,能够这么快得到他的新任和重用,若是没有皇帝的人在背后推波助澜,他是怎么也不可能做到的。
大多谋反之人,都会静等时机,旧皇和新帝交接的时刻本就是谋反的人最好的时机。忠顺郡王原来是想等皇帝殡天以后,要不是皇帝的安保措施做的好,忠顺是不可能这么自在的等皇帝自己升天,——新旧皇权交替的时候,前朝和后宫都是最不稳定的时刻,忠顺只要把手中的棋子散出去,稍一挑拨,新皇未站稳脚跟的时候,他出手,赢面就要大的多,而且名声还会好听一些,毕竟,谋逆和清君侧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而他最大的赢面就是比皇帝年轻几岁,忠顺自认为他还等得起。
可是,皇帝突然禅位,打乱了他的计划。
皇帝禅位,就代表着皇权会顺利过渡,前朝和后宫几乎半点风浪也翻不起来,如何让他浑水摸鱼?
忠顺郡王因为就番的原因,无旨意不得随意进京,他离京多年,一些可以助他,且一直帮助着他的姻亲也需要走动走动,因为,随着皇帝禅位的原因,忠顺急了,他不可能等到现在的太子,将来的皇帝殡天的时候再起事,所以,他想要趁着这个机会,探探路子,试探一下自己如果孤注一掷的起兵,可有成算的机会。
皇帝禅位,太子登基,各番邦属国、外国友好邻邦等都会有王爷或使臣亲自来朝拜,祝贺,这些人里面绝对不像他们表面的那么恭顺大兴,如果可以,忠顺自然想要拉拢拉拢他们,至少,如果可以挑起一些“战乱,”他一样可以顺水摸鱼。
忠顺自然需要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跟他们拉拢拉拢感情。
说起来,忠顺虽然离开京城几十年,可是因为他的身份及父皇和母后的原因,忠顺小时候一直跟那些大臣子弟们关系很好。
这一点上,即使是现在的皇上,当时的隐形皇太孙都不如忠顺。
那些肱骨大臣从几百年的潜规则中也总结出了经验,跟注定就番的郡王交好,总好过跟未来的太子关系亲近要强一些,因为,经过了几百年的淬炼,藩王因为没有世袭制度,早就成了皇帝荣养的一种生物,是翻不起任何大浪的,所以,任何大臣跟未来的藩王交好,是不会遭到君王的忌讳的。
可是跟未来的太子走近了就有所不同,会被君王猜忌你是否会有提前站队之嫌疑。何况,现在的皇帝,那时候还是皇太孙,上面还有两重大山压着,还不知道将来能不能够长大,很少有人提前把宝压到他的身上。
忠顺因为是皇帝的老来子,因为出生时间的原因,一开始就断了为君之路,老皇帝和皇后都觉得对这个幼子有些亏欠,一直宠爱的无边,那些大臣自然也跟着一起捧哄着忠顺,就连他的兄长后来登基即位,也是捧着惯着他,所以,如今的皇帝,不管是在前朝还是后宫,从小就被忠顺压着一头。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