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离别(1/2)
过完元宵以后,蒋云澹和宋致朗都定好了出发的日子。穆夫人说华滋年纪也不小了,叫华滋不用再去上学,以后要多用心女红,做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小姐。
华滋只得遵从。
外面的世界发什么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年前,天地巨变,国号就换了一个,说是以后的国家是所有人的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为了历史。
可是梧城到底偏远,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听说东边靠海的那些城市里,甚至在华滋印象里一直是草长莺飞的江南,来了很多西洋人。他们高鼻深目,金发碧眼,浑身长毛,行走在尚穿着长袍的中国人之间。
华滋还以为梧城将一直是安好的,是不被打扰的。
那天,华滋听见说城里新来了一位市长,说是总统任命的。华滋不是很明白市长、总统的含义,她猜度着就是钦命的巡抚吧。
孟东还有四大家族其他的人,以及城里有头有脸的都去码头上迎接了新市长。跟着新市长来的还有穿着崭新制服的士兵。他们不苟言笑,每人身后背着锃亮的□□。
城中百姓传说这新市长有多威风凛凛。
这一切似乎依然与华滋没有太大关系。直到市长任命了新的教育官长,教育馆长又下令开办新学堂。又有一些外地人来了梧城,是教育馆长聘请的校长和老师。
华滋问碧云:“你父亲以前就是校长吗?学校里不读《诗经》吗?”
碧云心里突然一阵凄楚,自己曾经的生活已经远得像别人的生活。她真的曾经是校长千金,真的受尽疼爱吗?“我没有去过学堂,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听说有数学、自然、体育一些课程。”
“数学就是算数?以后又不当账房先生,还要学这个?自然跟体育是什么?”
“自然大概就是关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吧,像地球围绕太阳转这类。体育就是跑步、打球。”
华滋一听说道:“致朗肯定喜欢。”
新学堂在私塾的原址上办了起来。老先生的四书五经再没有用武之地,学校安排老先生去给一些年纪小的孩子启蒙。
华滋一直想去辞辞老先生,那天,叫人准备了食盒礼品,就去了学堂。
正是上课的日子。
学堂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所有人一起上课的大课室里站着的已经不是老先生,而是一个年轻人,大声讲着:“于是那文士就动手奏奥大利的国歌,听的几千个人,都脱了帽子,互相唱和。”听得华滋大为奇怪,想这样的词句竟然能成书。
华滋往里走,老先生正在一间小房间里,下面坐着二三个童子,老先生教他们识字,不过是最简单的一二三四之类。想起先生以前在课堂上解《春秋》时那意气风发的样子。华滋心下黯然,退出去,直接去了老先生的住处。
师母正在葡萄架下纳鞋,招呼华滋快坐下,倒了一杯茶。
华滋坐在石凳上,心里感慨,与师母闲话了几句。
一时,老先生也过来了,也在石凳上坐下,端起一杯茶,润了润嗓子。
华滋请了安,唤了一声:“先生”。
老先生微微一笑,颇有些高兴的样子:“才多少时没见,好像又高了些。”老先生刚见华滋的时候,华滋才是一个八岁稚子,如今已经十六了。
“家父说华滋年纪不小,以后要留在家里多练习点女红之事。云澹和致朗去了省城,华滋看学堂倒萧瑟了许多。”
“不只云澹和致朗去了省城,祥麟、葵轩几个年岁大一点的学生也去了省城。”
华滋端起桌上的茶,看了一眼四周。三三两两的学生正结伴往外走。一点风搅起了地上的黄土,土中探出几根绿色野草。
华滋想了一想,还是问道:“先生可习惯?”
老先生倒哈哈一笑:“老夫读了一辈子四书五经,作了一生八股文章,却不是一个酸腐文人。这西洋学问确实有许多精妙之处,于经世济国大有用处。云澹是我得意弟子,去省城念洋学堂亦是老夫建议。”
老先生摸了把胡须,叹道:“世道纷乱,这天下苍生怕是要更苦。”
“先生,新国甫立,百废待兴,为何说世道纷乱?”
“外有蛮夷,内有忧患,王道已失,人心不古。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几千年来,天下都不过是野心者献给贪欲的祭物。饥荒、河患、干旱,天灾之下,人心必然浮动。趁乱起义者怕不在少数,枭雄相争,只可惜生灵涂炭。”老先生放下茶杯的动作不自觉重了些。
华滋低头不语。
老先生又道:“华滋你自幼聪明过人,这乱世中能够独善其身已经不易,你不要给自己加上莫须有的责任。有些事,你管不了。”
华滋不是很懂,她不知道命运已经展开伏笔。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