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同治五年三月天(2/2)
临潼县志载,1862--1869七年,临潼县死亡人口30余万。渭河南北烧杀之灾无一村一人而幸免。这也就是说,不仅杀光了原来的人口,也杀光了这七年新生的孩子。
富平县志载,咸丰五年,全县有四万多户,二十五万多人,到光绪二年统计只有二万多户十二万多人,户数和人数都减少了一半。如果考虑到咸丰五年后的新增人口,则回乱七年间杀了60%的富平县人。
三原县志记载,咸丰十一年,三原县人口16万人,两年回乱,人口锐减至4万人。县旧隶五百余村俱残破,仅存东里,蔡王二堡。
高陵县志记载,回乱前的1861年,高陵县人口6,9万人。同治三年,县内人口锐减至3万多人。两年时间减少60%。
回乱在甘地一省就杀了六百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汉人,大约占全省人口的60%。
这仅仅只是甘地一省,还有宁下,还有陕希,整个回乱在关内所屠杀的汉人,达二千多万之巨!
其中以十万人为一个批次的大屠杀,比比皆是!
回乱一号大首领马化龙所率乱军每攻占某县城,杀光包括出生没几天的婴儿在内所有汉族男子,轮间所有汉族女子,称之为给汉人换换种!
手段之残忍血腥,旷古未有!人神共愤!
这就是回乱!
刘锦棠还永远都记得他刚到陕甘不久时听到的一首民歌。
因为这首民歌,刘锦棠这位铁骨铮铮汉子在十岁丧父后终于流下了他人生第二场眼泪。
豪泪!
这首民歌唱道:“同治五年三月间,杀气弥漫天!十余万人一朝尽,问谁不心酸?桃含愁兮柳带烟,万里黄流寒。阖邑子弟泪潸潸,染成红杜鹃。清歌一曲信史传,千秋寿名山。碧血洒地白骨天,哭声达乌兰。”
现在回乱在关内虽然已基本平定下来,但回乱中杀汉人最多最灭绝人性的杀人魔王白彦虎,却依然逍遥法外,而且还叛国投敌到阿古柏帐下,为虎作伥,分裂祖国。
白彦虎,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粗人。没有文化,没有教养,但却凶残之极!血腥之极!以杀汉人最多而被推选为回乱军十八大营元帅之一。
这小子甚至丧心病狂到要去挖掘我们华夏民族老祖宗黄帝的陵墓!幸好没有得逞。
为此左宗棠率军平定回乱时,公开申明,回乱诸部,皆可降而不杀,唯白彦虎部除外,不纳降,斩立决!
可白彦虎这小子很会逃,真他娘很会逃,居然逃出关外逃到了阿古柏帐下。
这让身为汉人的刘锦棠将军,如何不咬碎钢牙!又如何不愤怒满腔!
刘锦棠将军的怒火,又岂止只能用火来形容,当然要用可以毁天灭地的岩浆来形容,才更为贴切!
但是刘锦棠此刻还是把这岩浆般炙热的怒火,深深地压制隐藏在眼底深处。
因为他知道,自己在这一刻,需要冷静。
绝对的冷静!
刘锦棠知道,摆在自己面前通往古牧地的进军路线,有二条。
一条是途经戈壁,缺乏水源,无敌军防守的大道。一条是途经黄田,水源充足,但却有敌人重兵布防的小路。
所以现在摆在刘锦棠面前最重要的就是选择走哪条路?
是走行军条件极其恶劣但却没有重兵布防的大路?还是走敌军有重兵布防的小路?
这显然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选择题!
但是刘锦棠决心在今晚就做出这道选择题。
因为他知道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大军现在既然已经集结完成,就必须尽早尽快对敌军发起攻击,否则就打不到人家闷棍了。
打闷棍,也有大小之分。大闷棍是针对整个敌方大阵营,也就是在人家还没有做好整体战争准备部署前,就提前于人家做好自己的各项战争准备。
小闷棍则是针对某场战役中的某个具体攻击目标,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究竟走哪条路呢?刘锦棠遥望着前方夜色中的茫茫草地,禁不住再次深深皱起了眉头。
这道选择题只是二选一,表面看起来,并不难。
但难就难在你必须一次选对!而绝不能指望再选第二次。
前方的路,荒凉静谧,茫茫无际,一直伸展隐没到夜色深处,仿佛永远也没有尽头。
但是歌声,却在这茫茫无尽的夜色路途中,隐隐约约响起。
“同治五年三月间,杀气弥漫天!十余万人一朝尽,问谁不心酸。。。”
这歌声悲凉,低沉,隐含着无穷无尽的愤怒!
这歌声,不是虚幻,也不是刘锦棠记忆的回放,而是从一个人嘴里真真实实发出来的。
随着歌声的响起,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中年清军将领,踏着稳定的步伐,从刘锦棠身边的茫茫夜色中,一点点显现了出来。</dd>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