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战术(二)(1/2)
尉迟信最终还是被弟弟说服了。
而说服他的其实不是什么战术上的考量,他这人生性稳重,待人也颇为随和,当年年纪轻轻便被祖父派来晋地借兵,要是他性情火爆,也不会被委此重任。
所以以他的性情,用兵时便不喜冒险,于是率军征战,表现必然偏于平庸,难有大败,亦少有大胜。
李破用人向来精道,留其在晋阳多时对于尉迟信而言可不算冤枉。
如今选其所部为先,还是因为他带兵沉稳,不会予敌以可乘之机的缘故,在李破看来,大军只要能全军渡河,此战也就先赢了九分,剩下的一分则在于长安城高池深,不好轻取。
而今李破又对尉迟信不满意,那自然是因为大战在即,心情颇为焦躁的原因,而非是觉着自己用错了人。
以尉迟信的性情以及他精通行伍的经历才干等等,并不会轻易为人说服,之所以最终还是向李破请令分兵,只在于尉迟偕有那么几句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去了。
他们尉迟这一脉和尉迟恭可不一样,尉迟恭是地道的汉人,出身颇为卑贱,如今能为众将之首,也是因缘巧合而已。
可尉迟信这一脉则是鲜卑贵族,先前在草原喝风不假,可鲜卑南下之后,人家摇身一变可就成了正经的官宦之家了。
当年他们的曾祖尉迟崇与文皇帝杨坚交好,儿子顺便也就成了杨坚近卫。
杨义臣南征北战多年,可没少立下功劳,资历上不下于当年的兵部尚书段文振,就算大厦将倾之时,率军入河北,带着点稀稀拉拉拼凑而来的兵卒,却将河北的贼头们收拾了遍,更是砍下了大魔王张金称的人头。
可惜的是,开皇年间的老臣被杨坚收拾了不少,剩下的一些也没能安享晚年,多数被隋末战乱所淹没,并没有得个善终。
像是杨义臣从河北被急急召回洛阳之后,立即被解除了兵权,弄了个什么礼部尚书给他,让老头心情郁郁,直至洛阳大乱,王世充等人得势,时人称之为洛阳七贵。
杨义臣垂垂老矣,有心无力之下,郁愤而终。
因为天下大乱,道路阻隔,等尉迟信兄弟两个听到丧讯的时候,都是几年之后,换句话说,他们这一脉最大的一棵树倒下了,随之便是兄弟飘零,家世难挽。
这许多鲜卑门阀的最终结局,他们不像汉人世家那么有凝聚力,那么注意传承,鲜卑人往往后继乏力,一不留神,就没了踪影。
尉迟偕说的好,如今祖父已丧,阿爷阿娘以及诸位兄弟不知所踪,你我受大王之恩,侥幸身居高位,又得此良机,何不承祖宗之余烈,为子孙创百年之事业?
别的尉迟信可以反驳,可以坚持己见,可一遇到家族子孙之类的话头,尉迟信的心就动了。
这年月的男人们,看重的就是这个,不用多说什么。
而这样一个战术确实很合乎李破的胃口,大军聚集在河滩这样的方寸之地,真的太让人揪心了。
大军一天没有全军渡河,就有被人半渡而击的危险。
最坏的情形就是,大军过了一半,敌军大举而来,也不用怎么,只需不断压缩大军存身之地,后面又有滔滔黄河阻隔,前不能进,后不能退之下,不久大军自溃。
李破几乎是只一沉吟,便允了尉迟信所请,令尉迟偕率军六千,前至冯翊,另外则令尉迟信尽快探明周遭敌情。
可以说,方一渡河,李破就有了些用脑过度的感觉。
也不能怪他沉不住气,两军对峙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可关西到底是怎么一个模样,谁也不清楚。
倒是自家这里,不断有人给李唐通风报信,想想还真是有些无奈。
患得患失之下,李破改了主意,本来应以左屯卫府陈圆继之以后,这会儿他心里没底,就将张伦召来中军,商议良久,随之令左翊卫府做好渡河的准备,并令张士贵,赵世勋两人率亲军三千人,随张伦一起渡河。
平静的半天过去,天气微阴,缕缕炊烟从大军中升起,给这方天地带来了几许烟火气。
此时右屯卫府已然全军过河,可做好渡河准备的左翊卫府却还要等一些时候,因为右屯卫的辎重粮草还未齐整。
流水般的探报则从前边传过河来,冯翊郡的各处城池都已闭关自守,零星的援军在赶往冯翊,皆不成气候,前出冯翊的尉迟偕就陆续驱散了几支,得知这些来援的军兵多是奉了襄邑郡王李神符的军令前来冯翊驻守。
其实就是还没来得及知道晋军已经渡河的消息,还在按照之前襄邑郡王的军令,来驰援冯翊的一些人。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