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天潢贵胄(1/2)
李承乾本就是个聪慧之人,薛琰所言,他虽觉得大胆,然仔细想想,却又不失道理,天下人皆言前隋炀帝的过失,却从未有人说起过他的功绩,听了薛琰的话,李承乾也不禁在思考,炀帝是否当真一无是处。
或许就像薛琰所说的那样,炀帝失败的地方就是役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
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
百姓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
回到宫中,李承乾便迫不及待的将今日薛琰所言整理了出来,转天,太宗皇帝于两仪殿内,考校众皇子课业。
说是众皇子,其实也不过就三人而已,分别是太子李承乾,蜀王李恪,越王李泰。
三人虽是兄弟,然关系却并未如太宗皇帝所期望的那般亲厚,原因只有一个,大唐帝国的储君之位就那么一张,而这三个人,都有机会。
李承乾是太宗皇帝的嫡长子,他的身份注定了他是最有机会,也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是他的两个已然长大的弟弟显然并不这么想。
谁让他们的老爹太宗皇帝就没有给他们做个好榜样,既然太宗皇帝都可以通过搞掉自己的亲兄弟,登上至高无上的皇位,为什么他们这些做儿子的不能有样学样呢?
首先说说李恪,虽然他只是太宗皇帝的庶子,但论血统,身具两朝皇室血统的李恪,无疑要比身为嫡长子的李承乾更为尊贵,他的父亲是当今皇帝,外公是前隋炀帝,他的出身似乎是不同凡响的。
即便不是嫡子,但如今朝中前隋遗臣颇多,自然少不了有人为他张目,太宗皇帝对他也颇为疼爱。
太宗皇帝对李恪的特殊感情,缘于一种爱屋及乌,缘于对他母亲杨妃的难以抑制的怜爱和倾慕,那真是个水一样的女子,温柔,高贵,美丽,贤淑,如当今的皇后长孙氏一样,完美又理想。
国破家亡的惨剧,使这美丽的女人伤心,憔悴,也使得太宗皇帝的怜香惜玉之情,越发得不可收拾,他珍惜这个女子,甚至发誓要给她大于她做大隋公主的幸福,还有他们的儿子,他想,既然他做了他的儿子,他就要让他拥有最大的幸福,让他绝不同于那些被杀戮的杨家子孙们。
太宗皇帝非常喜欢李恪,如果说以前,他几乎偏心的另眼相看,是出于爱屋及乌的话,那么随着李恪一天天的长大,那种喜欢便逐渐缘于了李恪本身,而他的宠爱,也逐渐发自了内心深处。
李恪文武兼备,可以说他的才能使太宗皇帝众多儿子当中最为出色的,就连太宗皇帝本人也曾说过“恪,英果类己”这样的话。
或许是因为自己高贵的血统,或许是因为太宗皇帝分外的偏爱,让李恪自小便自视甚高,对那位性格懦弱的太子大哥从未放在眼里,他坚信自己生下来就不是为了给别人做配角,他想要的是那至高无上的权利。
同样对李承乾太子之位不服气的还有越王李泰,如果说李恪窥伺太子之位,起因是自己高贵的血统,那么李泰对太子之位产生想法,则是因为太宗皇帝过分的偏心了。
史书上记载李泰“聪慧绝伦”,太宗皇帝“特所宠异”,他一出生的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次年,李泰进封卫王,又被授予上柱国。
作为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的嫡次子,按理说李泰日后的爵位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当时作为秦王嫡长子的李承乾也不过才封了中山郡王,然而李渊却将李泰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以继李元霸之后,这对李泰来说显然是莫大的恩宠。
贞观二年,年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皇帝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本人擅文能武,加之胖圆憨厚深得太宗的宠爱,由于李泰宠禄过盛,屡次遭到众臣的进谏。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