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花外有花观樱花,花事世事明事理(2/2)
我国是樱主要原产地之一,早在秦汉时期,樱栽培已应用于宫苑之中,唐朝时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园。‘樱’一词,最早见于唐朝李商隐的诗句:‘何处哀筝随急管,樱永巷垂杨岸。’以后也有诗人多次提及,如元朝郭翼有‘柳色青堪把,樱雪未干’,明朝于若瀛有‘三月雨声细,樱疑杏’等诗句。而南朝宋时的王僧达、沈约,唐朝白居易、吴融、萧颖士,前蜀韦庄,宋朝王安石、何耕,清朝陈洖子、吴其浚等人的诗文中所提的‘樱’,经考证均为樱而非樱桃。樱形美丽,树姿洒脱开展,盛开时如玉树琼,堆云叠雪,甚是壮观,是优良的园林观赏植物,因此人们常将它种植在建筑物前、草地旁、山坡上、水池边,孤植、群植都很适宜。夏季樱树枝叶繁茂,绿荫如盖,作为次干车行道或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也十分美丽得体。樱还是一种良好的切,枝可保持近半个月之久,它的叶也是很受欢迎的食品包装材料。全世界有50多个野生樱基本种,中国约占38个之多,其次为日本、朝鲜、缅甸、不丹、锡金等仅产几种,但樱栽培盛于日本是无疑的。有日本学者认为,‘樱是由于从中国引进梅时夹带到日本的’,平安时代(1151-1192年),樱在日本广泛种植,并取代梅成为日本国代表性的木。由于樱开时热烈,落时缤纷,短暂的绚烂之后,便随即结束生命的‘壮烈’精神深受日本人的喜爱,他们认为樱具有高雅、刚劲、清秀质朴和独立的精神,是勤劳、勇敢、智慧的象征,因此,在以后的数百年里,樱在日本受到广泛重视,乃至被定为‘国’,从而和富士山一样,成为了日本国的象征:‘欲问大和魂何在?且看野樱向阳开。’日本人走到哪里,就将樱种到哪里,并常以此为礼物赠给友邦或友人。</p>
樱每支三、五朵,成伞状序,萼片水平开展,瓣先端有缺刻,白色、红色。于三月与叶同放或叶后开。核球形,初呈红色,后变紫褐色,七月成熟。樱朵极其美丽,盛开时节,满树烂漫,如云似霞,是早春开的著名观赏木。颜色有红、粉红、朱红、艳红、白、粉白等颜色,韩国樱多白,日本樱多色,中国樱多粉。</p>
然而,每年因为观赏樱期间都会发生一些能引起大讨论的事件。‘樱美景’与‘民族情绪’、‘感性’与‘理智’每年都会在樱盛开的时候发生激烈的‘碰撞’。一些报纸新闻总是把‘樱与爱国’变成社会的聚焦点。因此引发了无数次的‘口水战’。”</p>
刘莎莎感佩地说:“一朵小小樱竟有这么多的历史渊源啊。我倒是担心一凡怎么理解得了啊。”</p>
“看,赏,心情愉悦就行,就这么简单,我不能让她太复杂,她毕竟先天和别人不一样。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快乐,其次才是别的。”祈冰认真地说道。</p>
一旁的一凡也许“听懂”了大哥哥的意思,脸上浮现着惊喜的笑容。她拉着祈冰不停地“询问”着关于看的事情。</p>
过了四天,就是周日了。他们按时来到了校园欣赏樱。走在樱大道上,只见人流如织,像是到了庙会一样。高高的树上开满了白色、粉红色的朵,一眼望去如岫如云,红白相间,煞是羡人。也许是昨夜一阵春雨,地上满是落英,仿佛为行人铺就了一条美丽的彩毯。</p>
一凡看着满眼的樱,嗅着沁人的香气,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看着高高的树上的朵,眼里露出无奈的神情,这里的朵可不像油菜那样可以信手拈来了。她蹲下身子,低头捡拾着落在地上的残败的樱。她把它们放到鼻前嗅着,闻着,似乎要把里面的香气全都吸附到鼻腔里去。</p>
祈冰看见一凡嗅着地上的残,不免心急起来,他和志军偷偷走到树下,他把志军扛起来,让志军去采摘几朵正在盛开的樱。当祈冰把摘来的樱放到一凡手上时,一凡一脸惊喜。一凡拿出自己的手帕,小心地轻轻地把这些樱朵包起来,然后捧在手上,一边闻着,一边笑着。</p>
刘莎莎和柳箐也被这的胜景震慑住了。</p>
“柳箐,好震撼啊。这么多的,这么美的,怎么才让我们来看啊。这个臭祈冰!”刘莎莎嗔怪祈冰。</p>
“人家以前也许不知道呢,忙于学习呢。”柳箐忙着跟祈冰开脱。</p>
“多看看啊,别老呆在一个地方啊。”祈冰提醒道。</p>
他们随着祈冰,顺着人流,沿着樱大道,慢慢朝前走去。</p>
一凡像个快乐的小蝴蝶翩翩翻飞在樱树下。此时的一凡虽然听不见周围嘈杂的声音,但这并不影响她用健全的眼睛观察世界,观察樱,因为她还能感知现实美丽的色彩,就是不能随心去表达,去描述。</p>
一凡捧着用手帕包着的樱,看着祈冰,然后朝手上的樱呶呶嘴。</p>
祈冰明白一凡的意思,她是要祈冰告诉她这叫什么?祈冰认真地打着哑语,尽管难度有点大,但还是尽力让一凡知道。见一凡还有疑问,祈冰于是从口袋里掏出钢笔,在纸上写上“樱”两个字。</p>
一凡看了之后连连点头,表示明白了。</p>
刘莎莎接过祈冰手上的纸笔,写道:“一凡,这个世界上不止有一种,还有很多你没见过的美丽的朵。每个朵都有她自己的故事。明白了,也就明白了事,这些,你以后会慢慢知道的。”</p>
一凡看后,朝刘莎莎点点头,把纸条收起来放进荷包里。</p>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