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神圣之地(1/2)
第100章 神圣之地
拉萨(lhasa)在藏语中是“神圣之地”的意思,传说是众神居住的地方,由藏王松赞干布所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虽说已然经过千年的时光洗礼,它却依然显得光灿神秘,魅力十足,看现在的光景就可以想像当年城市建造之初,这里该是多么的繁华!
街上的藏式的房子大多是石料筑建而成的,有一种很很结实的感觉。 没街林立着密密匝匝的商铺,藏、川餐馆、清真饺子馆还有咖啡屋,以及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藏式旅社。这里被称作碉房的传统建筑,多数是3、4层的小楼,有着五色彩绘的门窗、宽阔的屋顶露台以及雪白的墙壁,藏族尚白,他们认为白色是最纯洁高尚的颜色
在拉萨的街头,可以看到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藏胞依然是穿着藏服,手里拿着转经筒,口里念着经,身上虽然不是很新,但眼神大多都很清澈、单纯、坚定,执着。
小h说这些老人家和虔诚的信徒们每日会围着大昭寺或其它的寺庙顺时针方向转圈,这是他们每天必须的功课。而街上的年轻人与内地的孩子们在各方面也相差无几,穿传统藏服的不太多,在街上也有内地城市里常见的网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都是他们的身影。在拉萨的街上,除了许多中国的背包族和观光客之外,还可以随处见到一些高鼻碧眼、皮肤白皙的外国人,他们大多衣着简单,背着个巨大的包,手拿相机到处拍照。
穆小恩们第一个要去的地方是大昭寺,大昭寺在拉萨的中心。是外地旅游者来拉萨的首选之地,藏族人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而朝圣的顺序也是先大昭寺然后布达拉宫,大昭寺在拉萨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远远望去,大昭寺殿宇雄伟,庄严绚丽,老远就可以闻到从寺庙里飘出来的酥油的香味儿。
在去大昭寺的沿途路上,会不时遇到一些全身匍伏在地一步一叩头的虔诚的朝圣者,他们一些人的额头上可以看出已经有了一层厚厚的茧包。穆小恩一直对这样有着执着信仰,坚定意志的人有着深深的敬意。穆小恩本想拍张照留个纪念,可是又怕冒犯了他们,所以没敢造次。
大昭寺始建于唐贞观21年。寺内主供的释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蕃带进的,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很大的关系,建成之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大昭寺是座土木结构的寺庙,主殿三层,殿顶覆盖着西藏独具一格的金顶,据说是纯金的,在阳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夺目。
整个建筑融合了多民族的建筑风格,金顶碉楼和雕梁是藏式的,而斗拱则是典型的汉族风格。
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就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了。首先看到的是两块古韵味十足的石碑,一块是唐蕃会盟碑,另一块是种痘碑,据说这两块碑各有各的故事。
唐蕃会盟碑后面就是大昭寺的正门,进大昭寺要门票,不过好像只对游客收票,对那些信徒则是免费的。穆小恩们在买门票时,看到在门外有许多前来拜谒佛社的信徒,前仆后继非常多。他们每人一个长条形的铺垫,旁边放着一个暖水瓶,小h跟穆小恩说那里面装的不是热水,是要供奉的酥油。他们在铺垫上不停地向着大昭寺墙外的释迦牟尼画像做五体投地的跪拜,据说这种礼节是为了向佛祖表示自己全身心地皈依佛陀。
进放大昭寺最先看到的是正殿,正殿内供奉着一位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的像,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
小h告诉穆小恩,按照藏传佛教的规矩,要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旋转游览。可以看到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白教创始人之一-米拉日巴、站立的千手千眼的十一面观音、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等等佛教塑像及藏族著名人物的塑像。
穆小恩俩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人流慢慢进入了寺内,一个殿一个殿地按顺时针方向转着走。虽说这里的殿堂不是很宽大,但信徒很多,大家安静得排着队,神情虔诚地往前走,一边走一边摇着转经筒,嘴里念念有词,应该是念经。
本来,穆小恩担心小h进来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让穆小恩没想到的是,她走进寺庙之后,马上跟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异常的安静和平和,眼神也变得清澈、虔诚。
寺内有不少身穿红衣的喇嘛,他们进进出出,不知在忙些什么,信徒到达佛象前,多是五体跪拜,拜后站起来或往佛前的大盆子里添加自己带来的酥油,或往往装钱的盆子里投钱,而且投钱可以找零的,比如你投了十块,可以自己再找回九块来,非常有意思。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