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2/2)
临行前又对大家嘱咐了一番,这才和渔夫扶着俞教授,还是由陈可心和沈洁然领头,钱二爷垫后,一行人朝着防护门的方向前行。
眼前的这道防护门远看还不觉得什么,直到走到它跟前,其厚重的身影顿时让人忍不住出声惊叹。
两人多高、厚度超过五十公分的复合铅体防护大门完美的嵌合在两侧的岩层中间,给人以极强的视觉震撼,加上其独特的圆拱形防冲击设计,在没见识核爆真正威力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有什么东西能将如此坚固的屏障摧毁。
陈可心这时告诉我,“按照现在的防核设计标准,这种结构的防护门就显得有些“过时”和“单薄”了。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我们进来时的那个空腔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冲击波能量缓冲室。
当核弹或重磅炸弹在附近引爆时,空气冲击波将冲入我们进来的那个通道,如果此时大门与通道在一条线上,冲击波必将击穿防护门并危及坑道主体。
这个空腔会缓冲进入的能量波,经过扩散消减之后,右侧防护门上的超压值会有所减弱,避免了一发弹破坏一条坑道的现象。
但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把直通式坑口由“1”字形改造成“t”字形,前面增加的一横为穿廊,当穿廊一端受袭时,冲击波能量会从另一端泄出,从而大大降低作用在防护门上的超压值。
所以这道防护门仅仅是一个二道防线,从它的厚度和整体布局来看,它只能抵御只有广岛原子弹两倍当量的核弹,而且还是空爆和半接触性的触地爆,对于更为精确的钻地爆则显得无能为力。
这种核爆过后,放射性物质大部分都被封存在地下,其产生的冲击波对爆心下方地下工程的威胁,基本上也是致命的。
而现在的原子弹、氢弹的能量级动辄百万千万的当量,再加上钻地导弹的迅猛发展,地下500米以内的掩体都算不上是安全地带。
这里的岩体防护层不到300米,虽然其岩质拥有良好的抗爆性,但仍不足以抵御现有核弹的冲击,所以我觉得它的这种设计标准和考虑,应该不是近些年的产物。”
钱二爷听完不冷不热的笑了一声道,“看的出陈姑娘你博学多才、见闻广泛,分析的也很有道理,但你忽略了一些东西,那就是中国抵御外部力量的决心和智慧。
中国的人防工程可以说是在战争和帝国主义威慑中历练出来的坚实盾牌,是保存民族希望的地下长城,更是反击入侵力量的最后防线,这些可是原子弹都击不垮的东西。”
我怕二人再抬起杠来,便岔开话题道,“既然是绝密工程,那么按照程序,除非是特殊要求,防护门就应该任何时刻都处于闭合状态。
而且,就算这里因为某种未知原因导致人员被迫撤离,出于安全和保密的考虑,防护门也应该被关闭,怎么可能会开着?”
我说着便伸手摸了摸厚重的防护门,裸露在空气外面的重金属层触之冰凉,山体内部温度不高,干燥但不干热,灰黑色的门体历久如新,浑身透着一股令人心头一紧的肃穆感。
其他人听我这么一说,顿时也想到了问题所在,钱二爷查看了外侧的门体,面色凝重的对我们道,
“这门少说也有几十吨,属于单向门阀控制,应该是从里向外打开,会不会是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关闭防护门,或者控制防护门的装置出了问题?”
陈可心表示不太可能,“像这样的绝密工程,就算是紧急撤离也应该做好善后工作,除非他们还没来得及撤离就全部死于非命,或者提前撤出了全部的机密设备、文件;
至于控制防护门的装置,考虑到可靠性、稳定性和物资供给的能力,一般都很少采用电气控制,大多数是液压系统传动,依靠人力操作控制防护门的开合,只要维护得当,基本上不会出什么问题。”
渔夫这时往前走了两步,让我扶着俞教授,随后蹲下来查看门扇移动过的滑痕,只看了一眼,便噌的一声抄出了身后的工兵铲,闪身站到了防护门的一侧。
我和陈可心被渔夫突然其来的动静惊的一震,以为发现了什么紧急状况,也立刻抽身离开两扇门中间的空隙,陈可心将沈洁然护在了身后,伞兵刀反射的寒光一晃而过。
我扶着瘫软如泥的俞教授,动作没有那么灵便,只能借势靠在了防护门上。
这时只听得“咔咔”连声脆响,旁侧传来了大拇指蹭动击锤的声音,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担心其中有诈,只能侧身护住俞教授,下意识的去掏兜里的伞兵刀。
这时听得钱二爷在身后压低了声音喊道,“渔夫,怎么回事?”
渔夫指了指防护门的下面,回应道,“这门的滑痕很新,有情况!”
我顺着渔夫所指的方向看去,地上果然有一些磨损的滑痕,边上甚至还散落着划刻的石屑,那是由于防护门开合时与地面存在摩擦因素产生的磨损,滑痕并不清晰,可能也就是沙粒造成的磨损,但瞧得出印痕出现的时间不长。
我们的注意力刚才都集中在防护门和中间留出的空隙上,若不是渔夫瞧的仔细,谁都不会注意到地上并不起眼的门扇轨迹。
由于防护门是由里向外打开的设计,如果没有人在里面操控门阀,要由外而内、毫无缺损的打开这道防护门,理论和实际上都绝无可能。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