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贵州城内 拜访毛科(2/2)
毛科说道:“也不能这样说。这些苗人和彝人都是半放牧生活,粮食少,要他们缴纳赋粮也勉强。朝廷要打仗,可以征召他们。宣慰司的地盘,我们汉人不得随便进入,就是老夫有心办学,有心在全省各地开办学校,也是有心无力。这些大山里的野蛮人,仇杀、械斗,更应该办学教化,但老夫办学不全是为了科举,实在是想教化这些人。”
王阳明刚进入贵州时就因为两股苗人互相仇杀,被阻留耽搁了行程,他感慨道:“民智是需要教化,但我们也只能尽力。拙庵先生,根据您说的这些情况,您应该欣慰了,您已经尽力了。”毛科摇了摇头,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伯安,对你要去的龙场驿站,你心里有数吗?”
王阳明摇了摇头,说道:“只是从地图上知道个大概方位,在贵州城北,距此七八十里,万山之中。”
毛科解释道:“哦,那老夫应该给你介绍一下,好让你有个心理准备。刚才我跟你讲过,在这城里,安宣慰使的地盘是北面和西北,宋宣慰同知的地盘是在东面和东南。听起来这两位好像是宣慰司衙门里的上下级关系,实际上不是这样。他们是两个衙门,各有各的属地,互相不隶属。早年贵州只有都司衙门,没有布政司和按察司。宣慰司就相当于布政司衙门,他们俩一位掌印,一位掌文书,这也是为了让他们谁也不能独揽大权。城外的地盘,安宣慰使主要占西部和西北部,宋宣慰同知主要占东部和东北部。这位宋同知是我们汉民,宋家在贵州经营已经几百年了,他领地内有苗人不同的部落,可惜的是,他等于是被夷化了。”
王阳明吃惊地说:“被夷化了?这是晚辈想不到的。过去,孔圣人倒是曾用华夏文化成功教化东海边上的东夷。”
毛科说道:“天长日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安氏祖先早在蜀汉时,跟着诸葛武侯出征,参与了七擒孟获的战争,立有战功,被封为罗甸国国王,一直传承了下来。元末时的首领叫霭翠,他归顺了太祖皇帝。当时,朝廷要收复云南,需打通湖广通往云南的驿道,这条驿道正好在霭翠和宋氏领地。因为保护驿道这个功劳,太祖皇帝赐姓霭翠家族安姓。安氏是这么个来历。老夫为啥这么长篇大论呢?伯安,这跟你要去的龙场驿站有关系,而且关系重大。当年朝廷对安氏官封从三品。霭翠死后,霭翠夫人奢香摄政,在南京朝觐时为了报答朝廷的厚赏,她承诺修建贵州城通往西北直到四川的驿道,这段驿道一共九个驿站,龙场是其中之一。贵州境内西北有两个军卫,毕节卫和赤水卫,这条驿道一通,整个西北就连为一体了。”
王阳明随着毛科在贵州城里漫步,毛科的介绍,王阳明并不觉得其内容与自己这个驿丞有多大关系。但是总算多了解些情况。
毛科继续介绍道:“早年间,贵州只有都司衙门,安氏和宋氏权力大得很。随着省内一些地区改土归流,废除土司,改设为府州县,以及后来布政司和按察司衙门的建立,尤其是随着东部香炉山周边几股生苗的反叛被平复后,安氏发现自己好像没有以前的权力大了,朝廷征召他们出兵打仗,他们也就没有以前积极了。出兵时磨磨蹭蹭,讨价还价,战后索求不止。过去,没有布政司和按察司衙门时,他掌握着官印,朝廷怕耽误公事,诫令他不准无故出城,出城巡视领地要申报。现在呢,他干脆躲到自己领地不回来。好在现在衙门齐全,也不需要他再盖章什么的,他愿意躲在领地,也没人追究他。只是逢着节庆,或者迎来送往,他竟然也不出来走动行礼,这让省里很不喜欢。最近有个大的矛盾,朝廷要在西北安氏腹地建设一座军卫,就是水西卫,在鸭池河西边,这是安氏的心腹之地。安氏认为这是朝廷往他眼里揳钉子,所以很抵触。伯安,你是不是觉得这与你关系不大?”
王阳明笑了笑说道:“与晚辈关系是不大,与朝廷关系很大。”
毛科没有笑,他一脸严肃地说道:“这与你关系很大。龙场驿我路过过。贵州向北去四川播州,向东北去思南州,驿道要经过龙场驿站。龙场是安氏和宋氏领地的交界处。龙场通往西北的九个驿站,从奢香夫人开始,一切供应,人役物料,都是安氏独自承担。”
王阳明笑着问道:“天下驿站不是都归属于兵部车驾司吗?”
毛科正色道:“归属兵部车驾司不假,供应和内地一样,都要靠地方呀。在这里,龙场九驿要靠安氏。现在,安氏抵触朝廷削权,嫌出征打仗的赏薄,为了反抗在他的心腹之地建设水西卫,他已经断了九个驿站的供应。我路过那里时,那地方要房没房,要人没人,要马更是没马,一片颓废,一片狼藉。因为离贵州城近,我们来去紧走半天,也就过去了。我索性把安氏的情况给你介绍得更详细一些,眼下安氏当家的是安贵荣,这位安贵荣和老夫年纪不相上下。伯安,你知道,他们山野之人,爬山骑马,个个矫健神勇,能打仗。安贵荣成化十年(1474)袭任宣慰使,因为军功,朝廷封赏他从三品参政,他嫌低,因为他父亲按军功曾被封过正三品的昭勇将军。为了宣泄对朝廷的不满情绪,弘治十四年(1501),安贵荣向朝廷上表,自称年老,要让位给儿子安佐。现在,他实际上是太上皇。安贵荣,老夫见过,有心机,很狡猾。他不知道,此一时也彼一时,现在不是他父亲那个时代,更不是他祖先那个时代了。安宣慰下面是个大家族结构,分十三个则溪,十三个则溪下面是四十八个部,有远支,有近亲,号称一部一万人口。就这个情况。伯安,你要常驻的话,可怎么办呢?怎么相处?吃住怎么解决?”
王阳明听到这里,笑不起来了,他问:“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毛科沉默了半晌,试探性地说道:“伯安,老夫早就听说过,我们余姚又出了一个才子王守仁,学问好,文笔快。我这里正缺少先生,文明书院你倒可以落脚。咱爷儿们别说级别了,驿丞从九品,教授也是从九品,都是每月两石俸粮。这样你也算替替老夫,帮帮老夫的忙。文明书院,先生难找,老夫多是亲自上讲席,有时候也请城里同僚帮忙讲课。可这样走马灯似的换先生,毕竟不是常法,先生不稳定,学生也难安心。伯安,你意下如何?”
王阳明沉吟半晌,应道:“讲书教学,正是晚辈的心愿,替拙庵先生上台教书,更是晚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是驿丞虽官小职微,大小也是个朝廷命官。如果晚辈留在省城,就怕别人闲话,以为晚辈怕艰苦,贪安逸,违背朝廷命令。更何况晚辈现在是戴罪之身,他们正在找余姚人的麻烦,到被人挑刺的时候这可是有嘴也说不清的事,怕还要连累到拙庵先生。”
毛科沉吟着,轻轻地点了点头。
中午,毛科招待王阳明在自己家里吃饭,菜是一条鱼、一盘鸡蛋、一盘木耳和一盘笋,两碗米饭,很简单。毛科的餐厅名为“远俗亭”。饭后,两人谈论起了“远俗”这个名字和内容。应毛科的要求,王阳明把讨论的内容写成了《远俗亭记》。
(本章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