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左派电影公司(2/2)
一周后,香江的新联影业和长城制片厂各自派遣一位副经理带队,赶赴燕京会见章局长和燕影厂的人商谈《少林寺》项目的最终走向。
钓鱼台国宾馆,韩平和汪厂长一行人早就等在宾馆门口等待,深怕迎接工作做得不到位。
时间来到十一月底,天气转寒,韩平他们也早就换上冬装和冬鞋,饶是如此,依旧被冻的够呛。
只是香江的人不来,他们也不能离开。
还好,就在韩平准备劝汪厂长先进酒店暖和一下的时候,香江的人终于是到了。
看阵势,两个打头的应该分别是新联和长城的副经理。
两人年龄大约都在五十岁上下,西装革履,一看就是成功人士,和内地这边的“土老帽”差距明显。
“楚经理,欢迎欢迎。”
“陈经理,欢迎欢迎。”
汪厂长上去握手,香江的两位电影公司副经理也不敢怠慢。
来之前,他们就被告知,燕影厂的这位汪厂长是大陆电影行业的大佬,不是他们能得罪的,因此表现的很谦虚。
“汪厂长好,我等来迟,还请不要怪罪。”
汪厂长看了眼韩平,韩平了然,立刻上前,笑着说:“哈哈,两位严重了,大家都是同行,正应该多多亲近才是。”
正说着话,章香山姗姗来迟。
几人互相介绍后,章香山对韩平多看了几眼,进宾馆前更是对他笑着点点头,搞的韩平有些不明所以。
不过他也没多想,跟着进去开会,早晚会知道这位领导为什么会对他格外关注。
进入包厢后,美酒佳肴陆陆续续上来。
韩平在旁作陪,也听到一些关于香江左派电影公司的内幕消息。
本以为香江的电影公司,哪怕是左派产业也该是风光无限,哪里知道现实并非如此。
所谓左派电影公司,顾名思义,是带有一定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色彩的电影制作机构。在香江,这类公司通常与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致力于创作和推广具有进步思想的电影作品。
它们的发展与国内“长期打算,充分利用”香江方针密切相关,旨在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在中西意识形态的角力中占据一席之地。
60年代,香江电影界国语片“四大公司”和粤语片“四大公司”,“长城”、“凤凰”占国语片四大公司的两席(其他是邵氏和电懋);左派“新联”和本土的“中联”、“光艺”、“华侨”并列为粤语片四大公司。
可见当时左派进步电影横跨香港国语、粤语影坛的强大声势。
虽然面临着“电影内容只要稍涉民族意识,港英政府就会要求删减”等严苛的电影审查和进步人士不断被驱逐出境等政治迫害,左派电影仍拼命突出重围,大放异彩。
左派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多导人向善、寓教于乐,多源于香江现实生活又进行巧妙艺术加工。观众面非常广泛,在东南亚特别有市场。
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在东南亚拥有庞大影院网络的邵氏、电懋等都还没有正式开发自己的制片业务时,左派公司出品的制作严谨、明星号召力强的众多电影更是院线竞相购买的对象。
但是不论曾经多么辉煌,时代是无情的。
和国内一样,特殊时期对香江的左派电影公司影响非常大。
左派电影不仅创作上要求以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为主要任务,而且强令左派“双南院线”的南华、银都、普庆、南洋等影院必须放映《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电影。
国内观众都不喜欢看的电影,受到资本主义熏陶的香江观众能爱看吗?
那特殊时期结束后,香江左派电影公司会好过吗?
并不会!
因为,香江观众的观影喜好早已改变。
左派电影公司的电影变得无人问津。
1978年那年,左派电影公司共推出五部电影,收入仅有五百万港币,已经处于摇摇欲坠的边缘。同一年,成龙凭借《醉拳》就已经入账800万,《师弟出马》更是一举突破千万大关。
为了挽回局势,港澳办的廖主任联合新联,搞出了个合拍片计划。
而《少林寺》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如果这开头炮不响,长城和新联等一众左派电影公司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他们寄希望于《少林寺》能成功,可现实总是事与愿违。
《少林寺》拍摄完成后,尽显扑街的潜质。
怎么能挽回颓势呢?
听章局长说燕影厂似乎有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他们就来了。
香江来人对章香山和汪厂长格外关注,他们却不知道,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也在观察他们。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