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节 沟通文与理(1/2)
刘海粟对后期印象派塞尚、凡高、高更、雷诺阿、莫奈乃至野兽派马蒂斯等西方现代画家的绘画成分都有所吸收,他的泼墨泼彩绘画具有强烈的光色效果。
除了凡高,言羽很喜欢保罗?高更,在法国期间参观欣赏了很多名画。
或许很多艺术家在艺术领域所获得的惊人成就,都有伤害或牺牲自己的头脑和精神健康。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gauguin ,1848-1903年)与塞尚、梵高同为美术史上著名的“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他的绘画,初期受印象派影响,不久即放弃印象派画法,走向反印象派之路,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明丽色彩的装饰性。他到法国西北部突出大西洋的半岛——布尔塔纽(bretagne),与贝纳、塞柳司尔等先知派画家一起作画,成为这个“综合主义”绘画团体的中心人物。他也到过法国南部的阿尔,与梵高共同生活两个月,但却导致梵高割耳的悲剧。
这位充满传奇性的画家,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在1891年3月,厌倦巴黎文明社会,憧憬原始与野性未开化的自然世界,向往异乡南太平洋的热带情调,为追求心中理想的艺术王国,舍弃高收入职业与世俗幸福生活,远离巴黎渡海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岛(tahiti夏威夷与新西兰之间的法属小岛),与岛上土人生活共处,并与土人之女同居。
在这阳光灼热、自然芬芳的岛上,高更自由自在描绘当地毛利族原住民神话与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强烈表现自我的个性,创作出他最优异的油画,同时写出《诺亚?诺亚》名著,记述大溪地之旅神奇的体验。
高更一度因病回到法国,1895年再度到大溪地,但因殖民地政府**,南海生活变调,高更梦寐以求的天堂不复存在,他在1905年8月移居马贵斯岛。当时法国美术界对他的画风并不理解,高更孤独病困,加上爱女阿莉妮突然死亡,精神深受打击而厌世自杀,幸而得救未死。
晚年他画了最重要的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反映了他极端苦闷的思想。后来他在悲愤苦恼中死在马贵斯岛。
这幅画是高更最经典的作品。高更表示,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未想到要为这幅画取这麼长的名字,直到完成之后,他才有了取名的灵感。
而这个题目,也是困惑了人类千万年的谜题,和屈原的《天问》有相似相通之处。
言羽也是后来机缘巧合,无意中发现和激发了自己隐藏的与生俱来的潜能,才最终得以揭开庞大宇宙拼图中银河星系内的冰山之一角。
言羽极喜欢的英国名作家毛姆,曾以高更传记为题,写了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艺术的创造(月亮)与世俗的物质文明(六便士=金钱)为对比,象征书中主角的境遇。
高更起伏多变的生活境遇和他同现实不可解决的矛盾,又由于受当时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使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更为难于理解。但是,他画中那种强烈而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以及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装饰性,与他在大溪地岛上描绘原始住民的风土人情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20世纪以来,对原始艺术的再认识与研究极为盛行,更为艺术发展带来新活力,高更是先驱者之一。他主观感受强烈、色彩郁的作品,影响后来许多艺术家,更使世界人类产生无比的勇气与喜悦。
正如打乒乓和书法相通一样,书和画其实也是相通的。
艺术大师刘海粟以画名世,为画名所掩,人多不知其书法造诣很深,亦为行家称道。
细读后人保留的刘海粟的日常书信,可以领悟到其中的情绪变化。
有的写时急躁,写得很“狂”、潦草、直率;有的写时心境宽松,写得比较工整、细腻、从容;有些信则写得顶真、落笔规矩;更多的是写得随意,一气呵成。总的说来,刘的行草书法夭矫苍劲、傲视左右,唯又不失谨严法度,不逾规范,兼有钟鼎、碑石、法帖的神韵、气势。
古语有云,字如其人,但是或许历史总有些不为不知的黑暗一面。
有人说,刘海粟的声名很多都是窃取了他的老师---近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人物周湘之功,甚至文革期间,刘和黑社会勾结,加害于老师周湘及其家人。
也有人说,刘和其崇拜者声称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但实际上中国最早的高等美术教育始自一九o二年两江师范学校的图画手工科,华人最早兴办的美专是一九一一年周湘创办的上海中华美术学校,而第一个使用裸、体模特儿的是李叔同,并不是刘海粟。
刘和其崇拜者也曾有“张大千是泼我是浇,浇得惊风雨泣鬼神”之说,言外之意即:张大千是土丘,他刘海粟才是高山。
鲁迅全集里对刘海粟其实很不屑:“‘刘大师’的那一个展览会,我没有去看,但从报上,知道是他包办的,包办如何能好呢?。。。”
刘海粟曾说傅雷在法国失恋自杀被他救回一命,然其三篇回忆文章情节各异;他说徐志摩、陆小曼姻缘由他撮合,但徐学专家证实粟陆联姻与刘无关;刘吹嘘周恩来是他老友,但周恩来主持的重庆《新华日报》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刊有《文化汉奸名录》,第一名周作人,第六名便是刘海粟。
陈传席曾说刘海粟善於“上靠大官儿,以和大官儿厮混为荣,不像个艺术家”,但谁也不能否认刘氏在军阀、汪伪和中、共治下都能锦衣玉食,过人上人的奢侈生活,这就很不简单。为日伪服务过的人,大多数难过国民党惩治汉奸、共产、党镇反和肃反三个大关,然而刘海粟这个曾经鼓吹“大日本王道”的民族败类,竞在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艺术家辞典》中被美化成“坚贞不屈”,死後多年仍有人叫嚣“谁批评刘海粟谁就是政治方向有问题”,说明他在政治手段上也必有一些过人之处。
每每读到一些历史谜团之时,言羽都会有一个想法,就是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回顾过去,那么历史的重重面纱黑幕之下,就再也无法掩盖那些黑暗的真实。
不过刘在上海以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被责骂为“艺术叛徒 ”,却得了蔡元培等学者的支持。
人生就是一本书,需要细细品味。
一个好人的一生,正如一本好书,常常可以影响到很多人的一生。而蔡元培,无疑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
蔡元培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中国近现代史上,如果没有蔡元培,不知道要埋没多少英雄才子。
甚至多年以后,言羽从各个层面不断了解到他的事迹,也渐渐地受到他的一些思想影响。
1920年2月,蔡元培开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蔡元培不仅是现代北大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缔造者。他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亲炙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倾心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读书为官”的旧俗,开科学研究风气,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带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主张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蔡元培看来,“学”与“术”可分为两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是“学”,法、商、医、工、农皆为应用,为“术”。学与术虽然关系密切,但学为基本,术为枝干。
蔡元培在看到了文、理分科所造成的流弊之后,进一步主张“沟通文理”。他说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的史学、文学均与科学有关,而哲学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同样,理科各学科都与哲学有关,自然哲学,尤为自然科学的归纳。而且,由于学科之间的彼此交错,有些学科简直无法以文、理科来区分。因此,他主张沟通文理,和为一科。
因为高中后期,面临文理分科,这一点让言羽也深有同感。
后来长大成人,言羽做慈善扶助,资助了很多学生,更是发现,有很多男孩子生来就喜欢数理化,轻文学;而很多孩子重文学文艺,却轻数学物理。所以也希望能找到一个好的办法,能让这些学生无论男女,都能沟通文理,融会贯通。
蔡元培曾在其自写年谱中称,自己的梦想之一就是写一本《比较民族学》,“以研究民族学终老”。
蔡元培赴京殿试时,在有关西藏的策论题中,他详述西藏“地域广袤,山川道里”。
1908年至1911年,他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文学、文明史和民族学。
1928年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蔡元培在研究所中增设民族学组,亲任组长兼研究员。在民族学组里开展了下列研究。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