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2/2)
小哲却不爱和他玩,嫌他乱嚷嚷很烦人,有时候还会带着别的小伙伴欺负他。
骆静语天性纯善,从不和他们计较,被欺负、被排挤后也只会一个人偷偷躲起来哭,后来干脆就落了单,每天跟着妈妈去福利工厂,坐在她身边看她做手工。
后来,纪鸿哲去上幼儿园了,骆静语没得去,他问姐姐,为什么他不能去上幼儿园,已经上小学的骆晓梅告诉他:【因为你听不见,不会说话,幼儿园里不收听不见的小孩。】
骆静语睁着大眼睛比手语:【什么叫听不见?】
骆晓梅揪揪他的耳朵:【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别人能听见,我们听不见。你看电视机里的动画片,都有讲话的,你都看不懂。】
四岁的骆静语吓坏了,哭哭啼啼地打着手语问:【那我以后还能上学吗?】
骆晓梅安慰他:【能上的,我们上学的学校和小哲不一样。】
那是骆静语第一次知道,自己是听不见的。
从那以后,他开始观察别的小朋友,还有爸爸妈妈的邻居和同事,终于明白,世界是有声音的。小狗会叫,喇叭会响,动画片里的人会说话,烟花除了漂亮,声音还很大。而这些声音别人都听得见,他们也会说话,和他不一样。
骆静语总会躲在被窝里摸摸自己的耳朵,许愿一觉睡醒他也能听得见,可是一天又一天过去,每天醒来,他的世界从未改变。
好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姐姐与他一样,都听不见。还是小朋友的骆静语学着安慰自己,没有关系,不是我一个人听不见,姐姐也听不见,姐姐照样可以上学。
也就在那一年,骆明松想试着给骆静语安装助听器,遗憾的是,经过检测,骆静语和骆晓梅一样,双耳极重度、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两耳都是120分贝以上,也就是听不到自然界的任何声音。
这种程度的听损安装助听器已经没用,当时,有医生向骆明松推荐人工耳蜗,说是1997年,中国第一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在北京顺利完成,接受手术的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手术很成功,机器开启后,小姑娘就听到了声音,以后经过语训还能学会说话。
医生说语前聋儿童安装人工耳蜗的最佳年龄是十二个月到五周岁,骆静语是合适的,骆晓梅就大了点。骆明松动心了,起了带儿子去北京检查的念头,可是一打听价格,他和阎雅娟都陷入了沉默。
几十万的费用,在90年代,对于一对在福利工厂工作、每月只有几百块工资的聋哑夫妻来说,是天文数字。他们甚至都没有房子,住的还是工厂宿舍,存下来的几万块钱,是打算买房子的。
骆明松一度不想放弃,送骆静语去参加语训,据说聋儿恢复一些语言能力,能更适应人工耳蜗的植入。骆明松想的是,如果儿子语训学得好,那就咬咬牙去借钱,带他上北京,毕竟这是一辈子的事儿,听得见和听不见,对孩子来说意义太不一样了。
可惜的是,因为骆静语从小没有任何听力刺激,更没有进行过语言学习,对于重复又枯燥的语训,他非常排斥,每天都是大哭大闹不愿去。
小小的他怎么能懂得说话意味着什么?他觉得手语就是说话了,为什么要用小手按着老师的喉咙去感知振动?为什么要学着老师的嘴型去张嘴发声?
发了声,他也听不见,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说得对不对。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词,老师会让他一遍遍说,怎么说都不对,他根本不知道哪儿不对。他觉得自己的嘴型、舌头和牙齿的位置和老师明明是一样的,可老师就是说他发音不对。
他伤心地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就这么坚持了一个月,骆静语再也不愿去语训了,抹着眼泪扒着大门不肯出去,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骆明松和阎雅娟决定放弃。
阎雅娟认为听不见没什么,他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以后骆静语找一个耳聋的姑娘一样可以好好过日子。
骆明松心里却充满愧疚,尤其是儿子过了五岁生日后,六岁、七岁、八岁……他越来越大,距离人工耳蜗也就越来越远,但是他们家的钱还是凑不够,房子也没买,听说福利工厂即将改制,要是没了工作,往后一大家子都不知该靠什么生活。
这些事,是骆静语长大以后,家里人陆陆续续告诉他的。对于一双儿女,骆明松一直充满歉意,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骆静语。一是因为在已经有了一个耳聋女儿的前提下,让儿子也带着缺陷出生,二就是因为人工耳蜗。
两件事,前者本可避免,后者则是因为条件所限,骆明松觉得自己作为父亲,对儿子和女儿实在有太多亏欠。
想到这些事,骆静语的眼睫垂了下来,他没有埋怨过父母,少年时倒是怪过老天,想着大家都是人,为什么他生来就和别人不一样呢?
占喜不知道骆静语在想什么,现阶段,他的想法还不能很好地向她表达。这是很无奈的事,他们聊过这个话题,约定好慢慢来,不着急,不可以因为这个生彼此的气。
他们都在心里做打算,他愿意为她努力提高书面打字水平,她则愿意为他好好学习手语。
10点半,占凯威下课了,占喜去教室门口接他,小家伙背着书包、垂头丧气地走出来,看到占喜也不兴奋,只低低地叫了一声:“姑姑。”
占喜知道父母吵架肯定会对小侄子的心理产生影响,便温柔地哄着他,岔开话题问他上课学了些什么。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