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对盛世大唐的考验(2/2)
若是不趁着开国时期的那股优势和锐气,把基础打牢,后世君王们哪怕再贤明,也会被国家日渐沉重的内部矛盾和逐渐强大起来的世家阶层所束缚,能维持局面不亡国就不错了。
想开疆拓土,简直是痴人说梦。而现在大唐正是最朝气蓬勃的时候,君明臣贤,本是可以大展鸿图的时侯。可一战而胜后,整个大唐都沉浸在开疆拓土的喜悦之中,李世民更是被西北小国们奉承上的天可汗所迷惑。
虽然在内部进行了一些改革,却迟迟不得建功。
当初李言献上的可是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全面答案,内部改革一定要辅之以分封制,来疏导国内世家地主们的矛盾和压力,通过做大蛋糕的方式来推进,才能事半功倍。
朝庭却在不行分封的情况下,强行进行改制。
以致于内部矛盾牵制了大量的精力,对外的管辖流于形式,葜必何力和夷男的壮大,就是最典形的例子。漠南若不是自己留下了李氏的血脉,恐怕大唐对其掌握也不会那么顺利。
还有现在李言所在突厥汗国,盘距东北方向五六年时间,大唐都没有理采,任由其从支离破碎到重新聚合。难道他们不知道,突厥内部完成统一后,必然向外图谋发展。
就算没有李言的存在,颉利顺利把实权传给施罗叠后,这个群体依然会寻求外侵。
从自己只是随口提出,就获得了赫尔木和古仁图的大力拥护这点就能看出,下面的人肯定也是这么想的。
人心所向,自己所做的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李言暗叹一声,说到底,还是人性的弱点,帝王的私心和眼界的狭隘限制了大唐的脱变。
李世民舍不得突利、薛延陀和葜必部对大唐的臣服和草原土地的归属。
对西域之地也并不想实行分封制,在他眼里,天下是李家的,凭什么封给别人。
说到底,古代封建社会的帝王们都有些宁于友邦不与家奴的想法做祟。
现在西域诸国对李世民的恭顺,不过是惧于大唐的兵威,不得已的暂时低头罢了。而李世民因为他们的表面顺从,就放弃了对其根本统治的瓦解,这是十分短视的。
只要草原重新崛起,或者大唐稍弱衰弱,这些小国就会迅速脱离,甚至变为敌人。
而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大唐留下的‘斧子把’,瞬间就会瓦解,根本维持不住。
李言放着堂堂太子不做,跳出大唐,也是为了预防这种情况。
毕竟,一个弱冠之龄的少年,对国家大政的影响是有限的,而在李世民身体康健的情况下,李言也只能通过建议的方式来起到间接作用,李世民只要不听,李言一点儿辙都没有。
若是劝荐的狠了,父子间还容易生出嫌隙。
李言也知道,别看自己给李世民说的很清楚,但是他依然会根据自己固有的见识和想法,从中挑取一些他认为正确的去实施。
剔除一些他认为不合适的,比如裂土封疆。
哪怕封出去的不是自己的地盘,哪怕是慷他人之慨。这些地方要想封出去,就得先打下来,只要落入自己的囊中,再要拿出来的时候,就如同割身上的肉一样心疼。
李言很是理解这种心态,他也是寻常人,也舍不得把到嘴的肉再让出去。
看过两千多年历史的他清楚,依唐代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根本守不住那么辽阔的疆域,与其最后被这些包袱拖垮,不如索性大方一些,为整个民族拓展生存空间。
经过五六年的奋斗,李言已经掌握了草原一半的力量,对大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一个太子从旁劝荐的作用,还少了因为派系、夺嫡、朝争、平衡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内耗。
此次出兵,李言就是要提醒李世民,现在大唐的强盛,不过是在享有改朝换代而留下的土地红利而已。
这种繁华和浮华是徒有其形的。
稍微遇到一点儿外界的压力就会支离破碎,若是不进行彻底改变,一切都是昙一现。
即然自己这个东北一隅之地的势力,就能搅乱唐初君臣们精心打造的盛世,那别人也可以。
自己要做一个未来的安禄山,提前把这些危机展现出来。
用外界的风雨和敌人压力,来考验贞观盛世的坚固程度,同时向李世民证明,他那一套是行不通的。以此来倒逼大唐君臣进行反思,重新寻找和采纳更加可靠的强国方略。
(本章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