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李言的决择(1/2)
第778章 李言的决择
原剧中李世民北上与突利会盟,李承乾最开始不愿意发兵的,可满朝堂逼着他,大势所趋。
最后就连房玄龄最后都抗不住,借着病避开了。
别看李世民最后回来重惩了李承乾,李承乾发兵的决策虽然愚蠢糟糕,可多少透着股忠孝在里面,李世民表面愤怒,实际上对于太子的仁孝还是满意的;
若是李承乾从始至终,按兵不动,稳如老狗,恐怕李世民会更生气。
怎么?
君父身陷危局,命悬一线,你掌握着监国的权力,却一卒不发,你是不是起了什么邪恶的念头,想让老子死在外面,你好提前继位啊?
多少也该尽尽心吧
见死不救,冷眼旁观,毫无作为,虽然从客观上来说是理智正确的,但却隐含无情无义,居心叵测,李世民表面上会赞赏太子处变不惊,应对从容。
可实际上却会心寒失望,觉得李承乾是白眼狼,关键时刻靠不住。
是以无论李承乾发不发兵,最后下场都不会好。
两害相权,李承乾还是选择了宁可让父皇觉得自己无能,也不能让父皇觉得自己无情。
不能说做错了
若真的被逼到那个处境上,李言虽然聪明睿智,也没有选择,唯有发兵营救这一条路可走。在这种环境下,犹如猴子身处于荆棘从中,任伱再机灵狡猾也难以事事周全。
李世民身为皇帝,面对整个朝堂的请征表,在承庆殿内暴跳如雷,可当着满朝文武,不也只能给自己找台阶,将大家的奏折一烧了事,不予追究。
老大又怎么样,老大也不能和整个阶层的意志对着干,老大也不能得罪所有人。
李恪和李泰这样的次子也无法置身事外,随随便便接了些差使的,就弄得灰头土脸的。
李恪为了打井抗旱征粮的事情,得罪了满朝的权贵,被众人所唾弃;而李泰为了避开狭乡迁宽乡的事情,不得不让人砸了自己的腿,借着受伤躲在府里。
两兄弟都替李世民背了不少黑锅。
并省官员时,李世民最开始属意长孙无忌的,可长孙无忌深知这里面的历害,宁可得罪妹夫也要借口推辞了,并将侯君集推出来顶杠,侯君集得罪的人,都要算到东宫头上。
最后李世民为什么选择李治,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就在于其他皇子们或多或少都被朝臣们记恨,而从头到尾都没有参和到这些事情中的李治,任何一方势力都没有得罪。
他上位是最‘合乎人心的’。
李世民晚年和康熙晚年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康熙是年轻时做的事情多了,那股子冲劲儿也没了,年老倦怠,又顾忌着自己十全老人的名声,不愿意再给自己‘完美’的帝王生涯再涂上不光彩的一笔。
但自己留下的烂摊子又得收拾,所以才选了‘坚刚不可夺其志’的老四上位,就是为了利用他眼里不揉沙子的性格,来趟深水区,啃硬骨头的。
胤禛后来的死得莫名其妙的,和那些被他得罪利益群体的反扑和报复是分不开的。
而李世民经过贞观一朝二十年的努力,差不多把他能做的都做了,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该改革的弊政也都改了,情况和乾隆继位时差不多,江山已经十分牢固了。
有了雍正时期的多项改革,康熙一朝积累下的弊政经过扭转,国库充盈。
乾隆只要萧归朝随,就算往下顺,也能再撑个百八十年,好几代人。
想到这里,李言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接李世民的位,其实就相当于弘历接胤禛的位置,而不是胤禛接玄烨位置。朝庭处在不同的情况,自然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不能死搬硬套,要灵活实际。
即然是这样,那自己就绝不能大量得去得罪人,恶人,只能让别人来做。
李世民好高鹜远、贪功心切.
啊!不是
李世民志存高远、文韬武略,绝不可能安份的,再加上昨天的彻夜长聊,接下来大唐的朝堂上肯定会掀起极大的波澜,原本的改革加上自己的分封制,短期内肯定无法平静。
自己要是一直在东宫的位置上,指定会被他拿来顶杠的,除非自己暂时缺席?
是啊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