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6章 李言的感悟(下)(2/2)
贞观十七年正月,代州都督刘兰谋反,伏诛。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李思摩部落叛。贞观二十二年四月丁巳,松州蛮叛,右武候将军梁建方败之。
以上这些都是大唐的内部叛乱,还是有资格记载在史册个影响较大的,有些小的都没顾得上,这还没有包括大唐与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高句丽等国家或部落的战争。
舍身处地的生活在风暴核心,李言经常帮李世民处理奏折朝务,接触到更多的核心机密才知道,李世民的帝位坐得并不踏实和安心,说在火炉上坐着也并不为过,所以李言一点也不羡慕九五之尊的风光。
无限荣耀的背后,是打断了牙齿往肚里咽的艰难苦涩,龙椅是一把皇金锁,让人失去了自由和快乐,将一辈子的时光都消耗在永远也处理不完的事务之中。
李世民五十一岁就挂了,不光光是死命嗑药原因,更多的是和打天下时长期征战沙场,遗留下不少暗伤,还有治理天下整天心力憔悴,点灯熬油,耗尽了心血也是分不开的。
还是做一个二代好,安享荣华富贵的同时,又不用承担一代的那种责任和使命。
可无论李言愿意与否,只要李言不愿做一个只享受皇权和尊荣,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的昏君,但凡有一些责任心,李世民面对的这些问题,早晚都会落到自己头上来的。
面对像苏定方、梁建方这样的土著军头儿,又有反王的背景,这些人在朝庭上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数量,若是李言,最后无奈之下,也只能选择老朱的做法,简单粗暴。
但李世民就不同了,明显眼界思维比李言的层次要高,处理的方式也让李言打开了格局,深受教诲。
此时大唐的对突厥一战明显朝庭有更多的考量,担心对突厥战事不利,这些人又会重新做乱,成为大唐不安定的因素。
将这些人尽数抽调到前线,一来可以将内部隐患抽空,减少内部的危机。
二来也显得重视,免得这些人在地方个郁郁不得志,觉得被冷落了,时间长了对大唐心里有怨。这下好了,这么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战,都让你参与立功,你总不能说大唐不重视你了吧?
三来充斥前方的军事力量,这些人虽然出身不好,但打仗那是没得说。有了这么多骁勇善战,能打敢拼的将领充斥其中,大唐的军力就会得到空前的膨胀,打败突厥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其四,兵凶战危,一场大战下来,不知道多少人要为国捐躯,若是这些人就义了,那他们对大唐的隐患自然而然的就消弥掉了,腾出来的权力空白可以用更多忠心大唐,身家清白的人。
最后,若是从这样一场国战中冲破重重危机,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幸存者。那也好办,伱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这种功劳足以将自己以前不干净的历史给覆盖掉。
你的信用等级重亲得到提升,在资历上和那些大唐的开国功臣们也没多大分别了,有了这份功绩,这些将领也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国朝的高官厚禄,不用担心秋后算帐了。
而不像之前,他们这些人对大唐并无功劳,只是朝庭为了安抚其不作乱而给出一些爵位和职禄,这些人在享受这些待遇的时候,无时不刻的不在忧心自己前途和命运。
毕竟自己是招安过来的,并不是大唐的功臣,万一朝庭秋后算帐怎么办?
打完国战之后,也等于从根本上消除了隐患,无论是战死的,还是活下来的,都可以安心了,这场对外战争为这些逆臣出身的将领们重塑金身了。
是以,此举无论结果如何,都是解决武将隐患的一剂良方,就算李言也不得不为大唐高层的智慧所折服,真是历害啊!
相对于老朱的简单粗暴,留下苛待功臣的不良名声,大规模的损失国防力量,最后导致前脚自己离去,后脚自己指定的继续人就没有足够的战将使用,被四叔给篡夺了江山,不是强得多吗?
比起简单的杀掉,或者弃之不用,李唐虽然也是解决骄兵悍将之害,但用的却是堂堂正正之道,即打击了敌人,保护了国家,又消除了内部隐患,还没有将路封死。
杀中隐含着一个救字,制约中多了一份慈悲,给了这些将领一条重塑金身,改头换面,堂堂正正入主精英中心的机会。
就算战死的人,也是功臣,可以入忠烈祠享受香火供奏,受到万民的敬仰,家人子孙还可以顶着这份荣光,正大光明的做大唐的荣属,无论是渎书还是种田,都受到各种优待。
相比于老朱的功臣杀掉,全家杀掉,统统杀掉的做法,高明了不至一筹啊
所以说,刘邦和李世民这样的枭雄没有诛戮吗?
当然不是,即然后世老朱的大明都有这个需求,同样的封建王朝,大汉和大唐就没有这个需求了吗?
一样的王朝,一样的模式,问题和隐患肯定都是一样的,需要解决的麻烦肯定也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
只是李世民是贵族出身,长期在权力核心打转,权力智慧深厚,政治手腕高超,他有着更英明更隐晦的方式,潜移默化不动声色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解决了这些麻烦又不留下屠戮功臣的臭名声。
而刘邦出身低微,尽管天资非凡,依然是留下了很多的痕迹,而老朱同样年轻有更多的时间处理这些问题。
可老朱出身实在是太低了,小时候也没念过什么书,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显得蛮力十足,没有李世民的智慧,也没有刘帮的巧妙,落下了刻薄寡恩的名声。
高下立判,李言自然要学习李世民了!
(本章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