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笔记(1/2)
研究所的试验车间放着一堆飞机散件, 是昨天晚上刚拉过来的。
廖杉看着这些眼熟的零部件,她看了好一会儿,在脑海里将其拼了个大概, “图-16?”
之前在苏联留学时,她和同学们去实践学习的工厂就是承担图-16这架轰炸机生产的喀山飞机厂,所以廖杉对这架飞机还有些印象。
张国光也是披着晨露来研究所上班, 正想抬脚上楼,见廖杉站在试验车间门口,便也好奇的凑过来看了一眼,奇道, “哟,这一晚上怎么多了这么多飞机零件?这是哪儿又得来的飞机残骸?”
廖杉转头,对他说,“你再看看, 这是不是图-16?”
“什么图-16?”何为从外面进来, 正好听到廖杉的话,疑惑不解。
王川泽听到说话声,走到楼梯口,对楼下的几人说道, “你们先上来,等下研究所的同志们都到齐了,我们开个会。”
三人面面相觑。
等研究所所有人都来上班了, 齐聚在设计楼二楼。
王川泽拿出两份文件, 扶了下眼镜, 声音清冷, “这是今天早上马厂长交给我的,是关于研究所未来的工作安排。”
所有人看着他, 这几年研究所的人员不断增加,从苏联专家撤走后只有二十六个人苦苦支撑,到现在飞机组、军械组和材料组加起来总共有近八十人。
“首先是我们当下正在研制的’精卫’教练机任务,”王川泽打开其中一份文件,看着上面的文字说道,“这个项目之后将交由冯研农统筹安排,何为、赵伟作为技术副工协助,参与研发的人员有朱强、陆勇、罗风华、陈武……”
几乎划出一半的人分配到教练机研发的项目里,被点到名字的人们俱是意外。
最意外的人还是冯研农,他指了指自己,又看向郑子昂、何为等人,满头雾水,“怎么我被单拎出来了?”
其他没被点到名字的人也是不解。
王川泽把手里那份文件递给冯研农,“这是领导们的决定,由你来做‘老带新’的那个统筹。”
其实也不难理解,冯研农在飞机组算是年纪最大的,他在被派去苏联留学前曾在哈市飞机研究所工作过两年,论工作资历算是剩下人中的佼佼者,为人沉稳,做事情负责,最适合“守成”,挑起“精卫”改型项目的大梁。
除他之外,飞机组另外两个“老人”何为和赵伟为什么会被划去教练机研发项目,其实还要追溯到在苏留学时期。
当时飞机制造系的学生们选导师,赵伟跟的是斯蒙诺夫教授,何为和冯研农则是跟着西科尔夫斯基教授,廖杉、王川泽、郑子昂和张国光四人跟的是巴浦林诺夫教授,因巴浦林诺夫教授曾是喀山飞机厂的工程师,他带的学生得以在这飞机厂里学习,这也是为什么今日飞机组“老人”会被划分成两波人的原因。
王川泽拿起另一份文件,打开,“刚刚我没提及到的人全部划分进另一个更为艰巨的项目——重启三年前搁置的轰炸机的研发。”
三年前,来技术支援的一千四百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一下子撕毁了六百个援助合同,各个研发项目俱是人手短缺,有的像他们超音速战机研发项目靠着少数人撑下来了,有的则像轰炸机研发项目被无奈搁置了。
还是庆功会后,各方领导在王川泽一遍遍讲解下对飞机组的几人有了些印象,回去一翻他们的资料,意外发现其中几人居然有在喀山飞机厂学习工作的经历,要知道这个飞机厂主要承担的就是图-16的生产,这可以说是意外之喜了。
轰炸机研发项目当初被无奈搁置的原因除了人手短缺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仿制的图-16飞机资料严重不全,苏方只提供了部分飞机散装件,两国关系便恶化了。
这也是为什么除了冯研农、何为、赵伟外,其他人全部划进了轰炸机研发项目中,因为确实这个项目更需要他们。
“轰炸机研发项目的统筹依旧由我担任,廖杉、郑子昂、张国光为技术副工,参与的人员还有崔胜平、刘浩耀……”王川泽有条不紊的说着工作安排,“设计楼也需要重新安排,军械组纳入飞机组,二楼为轰炸机项目组办公地,三楼改为教练机项目组,四楼则还是材料组同志们工作和实验的地方。”
王川泽最后强调一句,“虽然大家仍在一栋楼里工作,但也要遵守保密规定。不同的项目组之间不能互通信息,所有的工作内容都是绝对保密的。”
安排好后,众人很快行动起来,挪桌子的、换工位的……
廖杉又回到一楼的试验车间,看着那些飞机散件,“所以我们的研发工作的基础,就只有这些零件?”
教练机的研发好歹有“精卫”打底,是在其基础上改型;他们轰炸机这个项目,不会就只有这些飞机散件吧?
郑子昂也是难以置信,“资料呢?”
王川泽回答,“就是我们之前在喀山飞机厂做的笔记。”
张国光忍不住庆幸,“还好当初巴浦林诺夫教授带我们去喀山飞机厂学习时两国关系还不错,不然那些理论课怎么可能会那么不设防的教给我们,还让我们做笔记。”
“还要庆幸我们回来的早。”廖杉补充道,“听崔胜平说,比我们晚一届的留学生回国时就有苏联警察上火车查他们的行李,一搜到笔记就会没收。”
张国光更加庆幸了,他暗自想着,他就说他这人是带点幸运属性的吧。
四人回去翻找当时的笔记本。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