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三都山之战(下)(2/2)
不过这些和李2的关系不大。
停战协议签署完毕的第3天,李2便和李承乾1起乘坐飞艇回了长安。
大战结束,大唐取得的辉煌胜利让朝堂上下为之欢庆。
李2因为此战的胜利在民间和朝堂获得了更高的声望。
1个可以连续带着臣民不断从1次胜利走向另1次胜利的帝王总是受人欢迎的。
携大胜之威,李2在朝堂上宣布对大唐的军制来1次大的调整。
简单来说,就是组建更多的火器部队。
西突厥之战中,火器部队的表现太过亮眼了,以前朝廷中还有很多人为了限制皇帝的力量,4处围追堵截,不给火器部队继续扩编的机会。
李2在朝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才有了邹浩然在岭南组建第26战军团的事情。
不过这次他再次提出组建新的火器部队,反对的声音瞬间小了很多。
李2拿出的计划是首先完成十6卫的火器化,涉及到的部队数量超过了6万。
6万人火器部队对现在的大唐而言是个很大的负担,因为李2不想继续延续府兵制的路子,而是要专注组建战斗力更强的职业化部队,这就意味着大唐有相当1部分军人需要脱产。
如果换到以前,不用世家人反对,魏征就能把口水吐皇帝脸上。
大军脱产搞军事,那些土地谁来耕种,你要数万个家庭集体闹饥荒吗?
现在不1样了,大唐出现了严重的粮食过剩的问题,抛开其他不谈,养活67万的部队的能力还是有的。
当然,李2知道火器部队有多烧钱,并没有指望1道旨意就能完成十6卫的火器化。
他在提出组建更多火器部队的同时,大幅度削减了各地折冲府的数量,减少地方上的军费开支,他个人还拿出了5十万贯的资金来补贴兵部,这才没有引起民部的太大反应。
只是缩减折冲府的规模触动了不少军方大佬的利益,李2的解决方式很简单。
能打的进边军,去西域和北方发挥余热,皇帝不会亏待他们。
不能打的,把家中后辈送到即将成立的军校来学习,皇帝给你的后人安排出路。
总的来说,李2是个很够意思的皇帝。
岭南开发计划的执行给大唐军方的很多没有世家背景的将领和军官1条合法的发财路子,如今改变军制的时候也没忘记老兄弟,他们也不能说皇帝什么。
人家真的已经够意思了。
等到在西域划地盘的世家人返回长安的时候,李2已经快刀斩乱麻的解决了军制上的大部分问题,回过味来的世家人想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
李21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让李承乾见识到了什么是老练的行事方式,受益匪浅。
李道宗和苏定方带着部队回到长安,李2派了李承乾出迎3十里,给足了这些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士面子。
面子给了,里子也要给。
李道宗封无可封,得到了1千亩食邑,上任大唐6战军校山长大位,与同为军校山长的李靖并驾齐驱,算是达到了人生巅峰了。
苏定方改封武邑郡公,受右武卫大将军,加食邑2百户。
第26战军团第1营营长彭9授开国县男爵位,赐长安府邸1座。
第26战军团第2营营长席君买授开国县男爵位,升任第26战军团第1团副团长。
第26战军团参谋团及后勤团成员房俊、李景恒、程处默、长孙焕、李德桨、李德蹇等人均得到了嘉奖赏赐,让这些2代们的父母着实风光了1把。
李2封赏了将领军官,自然也不会亏待跟随自己辛苦作战的士卒。
所有参战人员都得到了数目不等的战利品奖励和土地、金钱等奖励。
第16战军团因为是皇帝私兵的身份,兵部只给了1份考功册,奖励很少,不过这部分奖励李2自掏腰包了。
此战的结果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从大唐的整体角度来看,此战彻底奠定了大唐对西域的控制力,削弱了西突厥这个大敌,西北边患至少不会再是困扰边关的1大问题。
丝路东段完全掌握在了大唐手中,不在受限于西突厥和西域各国,彻底掌握了这条路上的商贸命脉,势必会加快大唐的经济发展。
大唐控制西域之后,相当于打开了1个更大的市场,可以对冲1下目前大唐国内紧张的粮食过剩问题。
这些都是看得到的好处,看不到的好处还有很多。
比如李2对波斯可以进行直接的6上支援了,西突厥的继续存在让大唐有了1个巨大的缓冲地带,避免了短期内与波斯的直接接触等等。
还有就是大唐的势力进入西域之后,可以进1步的打断吐蕃和吐谷浑的发展,这两个国家已经被大唐折腾的708落,只等大唐的牙口再好1些,就能彻底吃下他们了。
当然,对大唐来说是好的方面,对其他国家来说就是催命符1样的东西了。
首先是西突厥1蹶不振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
西突厥签订停战协议的那4条条件让其丧失了几乎1般的国土和所有在西域和丝路上的利益。
邹浩然已经在突厥之战结束之后给大唐找到了1条应对草原游牧部族的有效方法,大唐对西突厥有样学样,控制其经济、人口和商品,他们几乎没有再次崛起的可能了。
这种局面对于西突厥上层而言无异于被砍去手脚,但对底层的牧民和牧奴不1定是坏事,凡是都要换个角度看问题。
颉利失败之后,投靠大唐的草原各部这些年过得都不错,不然大唐也不能安稳的吞下大片的北方草原当做自己的养马厂和羊毛生产地。
于西域各国而言,他们要面对的情况可能比西突厥更加的糟糕。
不同于历史上那个唐初只有两千来万人口的大唐,这个世界的大唐有足够的人口来控制西域,这就让李2在考虑西域问题的时候更倾向于彻底的同化吸收,而不是如前汉那样搞什么都护府的羁縻统治。
邹浩然1直在向他建议,在大唐实力够强大的时候不要使用什么羁縻统治,那样只会出现国力衰退时的大面积疆土失控的局面,不如费些力气直接吃干抹净,把新征服的土地变成自己的“熟地”。
经过焉耆和龟兹的战事,李2越发觉得邹浩然的想法更加符合现实需要。
朝中讨论如何给西域和北方草原划分区划的时候,李2否决了在这些地区设立都护府的提议,而是要求直接在这些新领土上建立以唐人为主体的县府构架。
不过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太难了。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移民的问题。
放到以前,粮食不够吃,土地不够种,往其他地方迁移人口还算容易,可现在的大唐处在粮食过剩的状态,而新领土要么是环境恶劣的草原,要么是风沙漫天的西域,不愁吃喝的唐人百姓谁愿意背井离乡迁往那里?
再有就是当地的人口要如何安置的问题。
这也是西域各国的压力所在。
在龟兹的经历让李2对西域非常的失望,不太可能继续留着他们,这就注定了未来1段时间里,西域会变成1个巨大的平叛战场。
当然如果那里的人识相,并不是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
朝廷争论了很长时间,最终皇帝和朝臣达成了妥协。
突厥故地设西北道,玉门以西、3都山以南、吐谷浑以北设丝路东道,且末到大宛暂设丝路西道。
大唐新增3道之地,府县的设置暂时按照当地已有的城池挑选合适地点设立。
李2给了世家人特权,可以向3道移民,但是圈地需要通过朝廷备案,建立完整的统计和税收体系。
这些都不需要李2操心,自有朝中人去办。
他现在关心的是另1件事——李纲快不行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