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第160章 臣有一计,可令北疆之地永无战(1/2)
第160章 臣有一计,可令北疆之地永无战患!
朝堂之上,一片寂然。
百官们低垂着头颅,不敢与祖龙对视。
他们心中虽有万般不满,但面对祖龙的威严,却也只能选择缄默不言。
气氛凝重到了极点,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一般。
此时,一位老臣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打破了沉默:“陛下,此等册封,是否过于草率?樊哙等人虽有功,但毕竟出身卑微,恐难以服众。”
他的话音落下,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附和声。
祖龙看着这群愤愤不平的臣子,面色平静如水。
他缓缓开口:“朕意已决!”
祖龙的话语落地有声,百官们再次噤若寒蝉。
他们知道,祖龙心意已决,任何反对都是徒劳。
于是,他们只能将心中的不满与愤恨深深埋藏。
随即,祖龙目光又转向秦池,道:“廷尉,你亦功不可没,若非你举荐,韩信今日岂有此大捷?”
秦池忙躬身道:“陛下谬赞了,此皆韩信之功,臣不过适逢其会罢了。”
祖龙哈哈大笑道:“廷尉,你不必过谦!伱的功绩朕都记在心上!今日朝堂之上,朕便宣布一事,自即日起,开设科举之制,选拔天下贤才,入朝为官,共谋国事!”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再次沸腾起来。
百官纷纷躬身道贺:“陛下英明!开设科举之制,实乃大秦之福,百姓之幸!”
祖龙满意地点头道:“开设科举之制,乃朕与廷尉、丞相等人共同商议之决策,望众卿能鼎力相助,共同推行。”
朝堂上一片附和之声。
而此时,秦池见朝堂之上百官肃然,心知时机已至,遂再次躬身献策:
“陛下,臣还有一计,可助我大秦更上层楼。”
祖龙闻言,眉头微挑,露出感兴趣之色:“哦?廷尉有何良策?速速道来。”
秦池沉声道:“陛下,如今长城之外,诸多部落、小国虽已归降,然其地广人稀,物产单一。”
“若我大秦能于长城附近建立大城,与之互通商贸,将他们的牛羊马等换我大秦的粮食、布帛,则可双方互利,共谋发展。”
此言一出,全场寂然。
祖龙听完这提议后,龙眸微沉,目光中透露出一丝疑惑。
他深知匈奴之患已久,残害了许多大秦子民,对于与这些外族部落互通商贸的提议,自然心生疑虑。
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廷尉,你所言建立大城,互通商贸之策,固然有其利处。”
“然,匈奴等外族部落,素以劫掠为生,残害我大秦子民无数!!”
“朕,如何能信其会真心与我互通商贸,而非借此机会窥探我朝虚实,伺机而动?”
秦池闻言,心中早已有备。
他躬身一礼,从容不迫地回答道:“陛下所虑甚是,然臣以为,匈奴等部落虽有劫掠之习,但亦非全无理智之辈。”
“他们亦知长期与大秦为敌,非长久之计,若能通过互通商贸,使其获得所需之物,同时感受到我大秦之强盛与仁厚,或可逐渐化解其劫掠之心。”
他顿了一顿,继续道:“再者,建立大城、互通商贸之举,亦非毫无防备。”
“我们可严加监管商贸往来,防止其借机窥探,同时,通过商贸往来,我们亦可更加了解这些部落的虚实动态,做到知己知彼。”
秦池最后强调道:“陛下明鉴万里,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今我大秦一统六国威震四方,若能以仁德之心,怀柔蛮夷部族,化干戈为玉帛,则天下归心指日可待。”
祖龙听罢秦池的解释和论述后,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知道秦池所言非虚,但心中的疑虑仍难以完全消除。
秦池见状,顿了一顿,继续道:“陛下!此举有三大好处,一则,可解决边关军粮之需,减轻百姓负担!”
“二则,可引进外族优良战马,增强我军战力!”
“三则,通过商贸往来,可加深双方了解,增进友谊,使归降部落更加心悦诚服。”
此话说完,祖龙目光一动,神思犹豫起来,似有松动。
而百官皆是沉吟,大部分人觉得秦池此言,颇有道理。
秦池见状,又提到钱庄之便:“现今钱庄业务已逐渐铺开,商贸结算更为便捷。”
“长城内外商贸一旦繁荣,钱庄亦可随之拓展业务,促进资金流通。”
“陛下,兵法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臣以为,以仁平天下,方为上策!!”
“通过商贸互通有无,实乃攻心之举,可使边疆长治久安。”
祖龙听罢秦池之策,龙颜大悦:“廷尉之言,甚合朕意!”
“此法,既能利国,又能便民,更可安邦定边,实乃一举多得之良策。”
“朕,决定将此一事,交由廷尉来负责,李斯,你从旁协助共谋其事。”
李斯出列躬身道:“臣领旨。”
百官见状,自无不肯,心中依然震动。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