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山东未定,粮危又来(1/2)
“咸吃萝卜淡操心。”
将手中的奏本丢回桌上,朱由校暗骂一声。
山东在剿匪,京城在打嘴仗。
总有人闲的没事做,会没事儿找事儿。
毕自严严惩山东士子之事,现在已经有人将奏本送到了他的桌头。
说毕自严苛待士绅。
这罪名,说的可真的是光明正大啊。
伸手揉了揉自己有些发痛的额头,朱由校从桌后站了起来,走出了旧衙门。
这件事情他不打算管,交给毕自严自己处理。
报复也好,宽恕也罢,是他这个首辅的事。
报复,给自己立威,以正国朝,他高兴。
宽恕,放别人一马,显自己气量,他佩服。
看着路过的巡逻士卒,朱由校突然看向身边的刘时敏问道。
“你知道,那些个商户,现在都收了多少粮食了?”
“这,奴婢不知。”
闻言,刘时敏先是一怔,但紧接着就摇了摇头。
“去将杨成秀和王末找来,朕有事要问他们。”
“奴婢遵旨。”
点头应了一声,刘时敏连忙派人去寻皇帝点名的两人。
“南苑现在建的怎么样了?”
在刘时敏派出人后,同他漫步在南苑之中,朱由校开口问道。
“主要是诸部衙门。”
“六部九寺的衙门已经建好了大概,如果只是办公,今岁年中就可以搬进来。”
这个现在是自己在管,刘时敏很是清楚,当即开口到。
“但给官员们准备的院舍,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全部建好最少还需要两年的时间。”
“都按规制建的吧?”
点了点头,朱由校又问道。
“都是按太祖爷的规矩建的,绝对没有逾矩。”
闻言,刘时敏连忙保证道。
“现在剩下的问题就是,官城和皇城的城墙还没有建起来。”
“城墙的事情后面再说吧。”
闻言,朱由校挥了挥手。
他对建城墙,尤其是还能跑马的城墙,实在是提不起兴趣。
“预留的铁路道,都有吧,那是需要足够宽敞的。”
“这个皇爷放心。”
闻言,刘时敏连忙点头道。
“南海子的地基打牢固后,就已经铺上了铁轨,现在南海子的绝大多数物资,都是通过马拉铁车来运送的。”
皇帝提出的铁轨运输系统,虽然废铁,但他省马啊。
而且,铁轨的存在,给物资的转运还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为此,整个南海子中,建起了四条相互交错而过铁轨,负责整个南海子的物资运输。
“哎。”
听到刘时敏的话,朱由校叹了口气。
傍晚时分,待到杨成秀和王末两人到了南海子后,朱由校向两人问起了去岁派遣商户下乡收量会的情况。
“整个北直隶才收了四百多万石,粮呢?”
看着眼前的两个太监,朱由校不爽的将眼前的册子在桌上拍了拍。
“回,回皇爷。”
抬起头小心的看了眼皇帝,王末小声的道。
“奴婢听那些商户说,现在北直隶很多的田亩都荒废着。”
“去岁整个北直隶的商户也没收到多少粮食。”
“土地荒废着,怎么回事儿?”
听到王末的话,朱由校有些不解。
“没佃户给那些个大户种地了?”
“是。。是。”
犹豫了一下,王末解释道。
“而且还不止大户。”
“现在种地卖粮赚不了几个钱,甚至于交完租子后,剩下的还不够全家果腹,为此很多佃户,乃至是家中有地之人宁愿将地荒着也不愿去种。”
“不种地去做什么了?”
听到王末的话,朱由校伸手挠了挠头。
“进城务工了。”
看着皇帝,王末将他从商人哪里听来的消息缓缓道来。
大明亡国,天灾是一个。
但更重要的,是人祸。
张居正留下的人祸。
明末的确是天灾频发,破坏力极大,闹的大批灾民揭竿而起,最终形成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推翻了这个左支右绌的壮烈帝国。
洪武元年,朱元璋开辟大明后,几乎是以全国之力狠抓农业,不到三十年,就将粮食产量拉到了数倍于宋元的高度,同时还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常平仓,粮食储备达到了“宇内富庶”的程度。
哪怕到了嘉靖之时,大明的府库依旧厚实,嘉靖中期开始,几乎是年年打仗,朝廷都能撑得住。
但从张居正变法后,一切都变了。
万历三大征结束之后,很多有志之人,都惊恐的发现,大明的粮仓,越来越空了。
万历四十多年,就有官员奏报,华北地区本该是储备雄厚的预备仓,最多也就存着个几百石粮食,有的常平仓更是直接荒废成了破屋,更多的则是进去后满地的死耗子,都是饿死的。
建奴反叛后,这个情况变的更糟。
为什么明末每次农民起义,立马就席卷周边府县,朝廷死命弹压都弹不下去?
皆因周边的官仓,基本都没几粒粮!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为大明后来的粮食危机挖下了大坑。
大明发达的商品经济,造成导致大量农民进城打工,而一条鞭法又是将赋税折合银两征收,百姓们也需要白银。
而被废了部份的“一条鞭”征税,同时又给了地主商贾们更多赋税转移的空子,最终导致“农困而商宽”。
双方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就导致了种地,他不挣钱,而打工挣钱。
如今的北直隶诸多州府,荒田数已经达到了将近三成。
农民,进城了,地宁愿荒着也不愿去种。
“其他诸府是那样,顺天府呢?今年种地的百姓多不多?”
听完了王末对百姓进城的描述,朱由校感觉到一阵阵的无奈。
赋税货币化,是需要官府有强大统筹力的。
否则,必然导致百姓逐利,向更赚钱的工商转移。
儒家士农工商的排序,不是没有理由的。
“顺天府今岁多了些。”
闻言,王末思索了一会儿后,开口道。
“因为朝廷在顺天府有常平仓,粮价受控,百姓对种地也算积极。”
“而且,顺天府的地多为皇庄,皇爷定的租子又比较低,荒地较少。”
“而且,又有朝廷开垦皇帝带头,百姓也愿意去种地。”
“这样啊。”
敲着身前的书桌,朱由校思索一会儿后,低垂着眉目,心中缓缓道。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