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这下世道是真的变了(1/2)
大半个时辰过去了,皇帝还站在上面,手中拿着个铜皮喇叭,巴拉巴拉的说着不要贪污腐败,要爱民如子的话,下方的一众新科进士实在是忍不住了,有人小声的议论道。
“皇帝平时的话,都是这么多的吗?”
“不知道啊。”
小心的看了眼四周,见大伙儿都是一副撑不住的模样,这人小声的道。
“只听说陛下不喜欢上朝,没听说过陛下是个话痨,而且还这么频繁的骂人啊。”
看着上面那个一身冕服,看不清脸色的身影,几个士子的脸色皱的跟苦瓜一样。
“嘘!禁声!”
皇帝已经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说了近一个时辰,其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说他往日杀贪官污吏的光辉事迹,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骂人,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劝告他们,不要学哪些人。
“朕方才说完了第十四个,但朕方才又想到一个,朕再和你们说说。”
对于下方的议论,朱由校是不知道。
此刻的他,正沉浸在自己的演讲之中,不可自拔。
别问为什么,憋的。
平日里看奏章,时不时的就想骂人,但又不至于对着身边的人发火,就只能憋着了。
此时,刚好有这么一群新踏入官场的菜鸟,正好用来指桑骂槐。
既能让自己疏解一下情绪,又能让他们给外面的那些大人们带句话,表达自己的不满,何乐而不为呢。
听着上方皇帝时不时蹦出来一个【娘希匹】或者【麻了个八字的】,礼部尚书孙如游脑袋上汗如雨下。
他已经能想象到了,今天结束,当这些士子离开后,会有多少奏章来弹劾礼部,弹劾他这个礼部尚书。
皇帝这么骂人,很不体面,不斯文啊。
“诸位,一定要记住朕的忠告,争取做一个对百姓有用,对大明有用的好官!”
在孙如游度过了煎熬的一个多时辰后,皇帝终于意犹未尽的放下了手中的铜皮喇叭。
将手中的喇叭递给刘时敏后,朱由校转头就下了高台,回了旧衙门。
“诸位,且随孙某回京吧。”
望了望高台之上,看应该是再没有事情要嘱托自己,孙如游转身对着一众被折磨的狼狈不堪的士子道。
“是,是。”
身为今岁的状元,文震孟实在是没有想到过,这年轻的皇帝居然是这么个样子,颇为狼狈的对孙如游拱手道。
他是直挺挺的站了一个多小时,不像孙如游,人是礼部尚书,且七十多了,有优待,皇帝讲话的时候人是坐着的。
“你将这个名单拿去交给周应秋,告诉他,就近分配到京畿、天津、辽东的县城。”
回旧衙门的路上,朱由校将一张写着人名的纸,递给刘时敏道。
“奴婢遵旨。”
接过纸条,看了一眼后,刘时敏心下就了然了。
这次科举,是有几个人是入了皇帝的眼的,这就是要放在眼皮子底下让去历练了。
当刘时敏私下去寻周应秋之时,时间已经到了晚上。
即便是十一月的京城已经非常的寒冷,即便是经过了皇帝一上午滔滔不绝的指桑骂槐,但依旧无法阻挡人心的火热。
殿试不黜士子的传统,即便是皇帝离经叛道,却依旧被遵守。
除掉被皇帝划去名字的孙之獬,这会儿正在绞尽脑汁的在想法子和前来调查的锦衣卫解释,他到底是怎么提前知道自己中式外,其他的三百九十九名新科进士,正高兴的满京城的乱窜。
皇帝以狄仁杰、范仲淹、于谦为例,内阁中人必须有基层任职经验,再加上皇帝对翰林院元气尽了的描述,聪明人都明白,听起来是外放为官,但实际上,就是去积累一份履历。
有能力的人自是不愁,觉得自己可以做出一份政绩。
有人脉的人更是不愁,只要朝中有人,待到任满,回朝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进士和举人之间的差距,那真的是天差地别。
九品小吏是举人的起点,若是没有贵人相助,五品的学政就是其仕途终点,更有甚者,一辈子能上个五品都是祖坟冒烟,不是人人都像海瑞那般,敢干到让同僚恨他,又不敢弄死他,干脆钱帮他升官的境地。
而对进士来说,八品的县丞、七品的知县是起点,六部尚书只是可望之目标,内阁辅臣才是仕途的终点站。
功名不一样,在官场上的上升途径就不一样。
京城之中,真正发愁的人,是如今翰林院的众官们。
皇帝的那句翰林院出了个张居正后,元气耗尽了,更是人觉得胆战心惊。
尤其是刚刚被接手了周嘉谟致仕所留下的修实录的韩爌,更是满脸的绝望。
皇帝这话的意思就是,自张居正去后,翰林院出来的人,尤其是内阁中人,全都是废物。
即便是早就知道,自己迟早要离开内阁,但对皇帝这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的行为,韩爌还是觉得不满。
但韩爌再是不满,却也不敢表现出来,乃至于连来拜访的人都不敢见,老老实实的每日准时上下班,在翰林院修实录。
从登基开始,皇帝先是按着不补官,接着就仿佛是拔钉子一般,一个一个的将清流从官场上踹了出去。
等到开始补官,又是让周应秋全从外面往京城召,突出的就是一个要实干派的。
如今,一个内阁首辅、三个六部尚书都是外官。
剩下的两个尚书中,徐光启和孙如游虽然名义上都是翰林一系,但徐光启是个西学的怪胎,而孙如游如今年龄也已经大的干不动了,和东林、晋党还尿不到一个壶里,谁会帮他们说话?
而且,你清流再多,能有外官多?
如今,在皇帝的支持下,要彻底的将翰林一系列官员踢出朝廷决策层,他们能不答应?
大明的权力做个简单的分配,就是翰林-清流一系,外放官员一系,武勋一系,三者三分天下。
在永乐之时,内阁辅臣是什么东西?就是给六部尚书们打下手,起草个诏书奏章的货色,朝廷大事决策那里能轮到他们说话。
但在从宣德帝登基之始,一切都开始了变化。
朱瞻基对身边侍读学士的信任,造成朝廷本来均势的两股文官势力中,更受皇帝青睐的翰林一系开始占据上风。
而当朱瞻基驾崩之后,留下个全是翰林一系的内阁,选手兼职裁判,这你告诉我怎么输。
从正统元年到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大明高层的混乱,也就天启、崇祯年间的大乱斗可以相比。
除了礼部尚书是大明常青树胡濙外,吏部尚书换了三个,户部尚书换了四个,刑部尚书换了四个,兵部尚书换了六个,工部尚书换了七个。
朝廷高官这么换,大明能好的了才怪。
而双方的斗争结果,则比较的现代化。
想象中的华米对抗:双方掐在一起,拼个你死我活。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