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哪有8点就读夜光剧本的(1/2)
第336章 哪有8点就读夜光剧本的
拍摄在傍晚5点多开始,5个主演下午2点就位,群演们则是吃过中饭就来了,因为需要排练走位。
班级拍个毕业照还得提前排半天队形呢,何况是力求自然热闹的群体活动现场呢。
跟以往不同,《第十三层楼》这个剧组,陈一鸣没有安排专门的副导演,只是从魔影厂临时聘请了一个老导演负责培训群演。
而剧组里所有内部对接工作,他都交给了三個执行制片人。
除了谢天放老爷子负责的跑酷部分,《第十三层楼》的拍摄难度并不大,跟《木兰》和《1951》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也就比《魔都假日》难上一线。
因此陈一鸣很愿意利用这次拍摄锻炼一下队伍,等这批幕后练出来,以后就可以批量出产脑洞科幻片了。
中饭的饭点儿一过,群演们就陆陆续续赶到了片场,先由助理们组织站位,然后各机位试拍一次看效果。
样片出来之后,陈一鸣在监视器上撸一遍,把修改意见传出来,随后梅开二度再来一遍。
如是反复三到四遍,陈一鸣确认方案通过,群演们就可以暂时休息了,前三排出镜又大又多甚至有特写的群演,会由群演导演单独再开一轮小灶。
接下来换几个主演上阵,这次就比较兴师动众了,船头的陈昆还算好,角度相对固定,试拍的间隔比较短,二三次之后就可以回休息区坐等实拍了。
大桥上与缆车里的两组人,时空配合上就比较微妙,机位、演员、运动中的缆车三者之间需要恰到好处,特别是演员的特写镜头,角度差一点儿效果都会谬之千里。
这个还不能用替身,因为不仅涉及到站位,也关系到表演,两组人在各自的位置都是自然状态,而不是定格状态摆pose。
结果就是刘易军和宋怡在大桥上晒了两个多小时,同一时间潘月明和宋嘉在一趟又一趟的坐缆车。
折腾了一下午,总算是赶在太阳下山之前,把拍摄方案调整完成。
最后,群演就位,主演补妆,利用天黑前的最后一班缆车,实拍!
之前试拍的时候,缆车都是不清场的,陈一鸣没那么大面子,可以“霸占”渝城过江索道整整一天。
就这个下午,陈一鸣新片的剧照已经在网上传得铺天盖地了,到处都是五个主演的生肉图。
特别是缆车里那两位,取景距离贼近,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加上主角又是自带“聚光灯”体质的老潘,由于一审刚刚胜诉的原因,他正是热度爆表的时候。
不经意间,《第十三层楼》先做了一波映前宣传,还是一分钱没的那种。
对讲机里响个不停,黄昏自然光的外景拍摄,算是电影制作中的一个经典课题了,随时随地都可以水出一篇硕士论文。
因为不可控因素太多了,导演总能遇到需要即刻解决的新问题。
下午5点半,码头上的群演们已经开始按照排练躁起来了,缆车自地势较高的城区启动,捏着对讲机的助理紧盯设置了倒计时的手机,等待着给大桥桥头蓄势待发的警车发出指令的那一刻。
就在这时,陈一鸣的对讲机传来大桥摄影组的通报,云量超了,需要紧急追加补光,顺延15秒钟。
三个取景地两高一低,并不需要机械化地固定拍摄方案,理论上讲,从缆车来到长江上空,到江面三分之一处这一段时长,都可以视为“可拍摄时间”。
根据夕阳光线和即时云层情况,缆车组可以相机调整取景角度,大桥上不仅可以调整角度,还可以小幅改变位置,只要三者之间构图和谐,都可以视为拍摄成功。
当然,由于缆车行进不可逆,而且速度不可调,留给剧组的冗余最多也就是一分钟左右,再迟缆车位置就太偏了,不是摄影组救得回来的。
这种时候陈一鸣这个导演都是纯摆设,拍摄只能按照事先拟定的预案走,如果大桥那边不是通报而是申请,还要等陈一鸣这边思索片刻再回复同意,那黄菜都凉了。
摄影助理在预定倒计时的基础上增加15秒,终于喊出了那句开始。
桥头拖着警车框子的摄影车开上大桥,车内在司机位一本正经“驾驶”汽车的刘易军开始说台词,副驾驶的宋怡则扒着车窗,一脸兴奋地看着窗外的江景。
同一时间,码头上则像过春节一样热闹,制服笔挺的船员在码头与豪华游艇之间搭出栈桥,铺上红毯,架起讲席,气质优雅的老管家走下栈桥,在内袋里掏出精致的请柬,在躁动的人群前念出一个个名字。
埋在群演中的机位随着一个幸运儿离开人群,跟随她的目光自下向上来到船头,隔着高高的船舷,能看到莲瓣一样的雨蓬,如同国王的车冕,恰到好处地遮挡住那个悠然高坐的身影,的一半。
此时在船上的高机位,则旁若无人地环绕着撑着下巴帝王一般的陈昆,把他的头顶、下巴、手臂、二郎腿乃至全身转上一圈,嗯,唯独没有他的脸。
机位转走之后,陈昆按照拍摄预案抬起头看向侧前方的缆车轿厢,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随后直起身子,右手抬起就是“一枪”。
此时缆车内宋嘉收到旁边助理的暗号,当即就是一个后仰,饶有兴致观赏江景的潘月明笑着问她。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