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袁绍的人格魅力怎么这么高(2/2)
喝到兴起时,公沙穆突然开口问道:“老夫听那友若口中得知长史曾于雒阳为官?何故要选择外迁至这苦寒之地任职?”他实在是想不明白,若非像他们这类边塞之人,几乎是没有什么机会能够前往雒阳这个天下中心,哪怕是费劲万般代价他也要选择前往雒阳,而不是一直留在这与异族苦战到底,永远看不到晋升的机会。
他做这个辽东属国都尉已经有十余年了,这期间大小战争也能有个两手之数,就连仅有的几次大胜仗他也参与过,那是跟随着度辽将军毫无退缩的在塞外与异族血战拼出来的。
或许是年纪大了,又或者是心性发生了改变,公沙穆已经没有年轻时的那般勇往直前的拼劲,若非袁绍一语点醒了他,恐怕就连现在他依旧要选择固步自封的政策。
袁绍愣了一下,他总不能将自己早就打算将这里当做自己的战略储备点托盘而出吧,无论如何,这辽东,乃至整个幽州必须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看了眼一脸期盼的公沙穆。
“若下官说,其实在这边塞之地到处都是军功,不知都尉是否认可?”
公沙穆两只眼睛死死的盯着眼前的袁绍:“何出此言?”
其实他对于这句话是颇为肯定的,若说想要建立功业,边境之地天生都有着极大地优势,异族时常会选择南下劫掠侵扰,身处边境的士卒自然也就有着许多机会斩获军功。
然而,与那些从内地调派而来的将军校尉而言,似乎这些边境之地的军士就像是后娘养的,功劳都被内地空降而去的人全数拿去,而血战疆场,挥洒热血的那些普通士卒,其实所能获取的功劳微乎其微。
就像那位被他奉作当代兵法大师的度辽将军,虽然其本身就战功赫赫,对待异族时的战术足矣彪炳千秋,引领着他们这些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获取诸多军功。
然而,最终下发的功劳名单上,从内地派遣而来的那些所谓军事顾问团的校尉将军却尽数分走了,只留下一些微末旁支的赏赐,就这还是那位度辽将军毅然决然的选择舍弃本属于自身的赏赐,进而选择分发给了这些边境将士。
而那个人便是李膺,一度使得鲜卑乌桓望风而逃的恐怖存在。
公沙穆对于李膺的推崇已经近乎达到了天际,这些年来他从未远离过辽东之地,也不知道那时的雒阳在发生着足矣改天换地的巨变。
袁绍会说出此言,就像当初那位度辽将军李膺所说一样,此地遍处都是军功。
而唯一的区别就是那李膺早已名满天下,袁绍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哪怕出任长史,对于他而言依旧是随意拿捏的小人物罢了。
“那些异族对于我们而言,不就是行走的军功。”
“若非都尉此前执行避战休战的政策,使得昌黎县,乃至整个辽东属国少了些战火焚烧,恐怕现在昌黎县东门悬挂的异族头颅已经占据了整个墙头。”
异族骑兵虽强,且擅长打一枪就换个地方,这等战术往往颇有奇效,在面对防备不足的城池,又或者边塞时,这些异族往往收获很是丰厚。
然而,大汉骑兵在这些年的磨砺之下,加上大汉四大养马地源源不断的供给战马,使得边塞的将士其实若抡起军事素养,比起异族也不遑多让,便是面对面来正面碰撞,大汉也鲜有败绩,唯一的不确定性因素大概率可能就是需要及时注意天时地利。
没有人会像霍去病那般,哪怕是迷失方向,也能靠着自身的军事才能长驱直入,直捣黄龙乃至封狼居胥。
在这塞外,迷失方向往往就意味着死亡。
久居塞外的异族也深受其害。
公沙穆的情绪也被这股豪言点燃,眼中的战意沸腾,他也很想看到昌黎县的城门上到处都悬挂着异族头颅,此举不单单是展示着大汉天威,也同时说明他这个辽东属国都尉做的是否称职。
对于此地的黎庶黔首而言,哪怕是付出一些血的代价,从而使得那些异族损失惨重,公沙穆依旧会得到拥护,得到无与伦比的名声。
而恰恰公沙穆没有选择这条路,或许是与他一向广施仁政,善待于民有所关联,然而这里是边塞,并非是幽州那些内地的郡县,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随即他就将这道目光投到了袁绍身上,他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态度,对于那些异族狂热的态度,他明白,自己如今已经渐渐不如这些年轻人了,一如那荀谌,又或颜良文丑,恐怕自己的行为在他们眼中几乎已经于软弱挂上了对等符号。
“若是将整个辽东属国的骑兵尽数归你统领,你有几分把握可以获取胜利?”公沙穆尝试性的问出这个看起来为时尚早的问题,在他看来,袁绍颇具大将之才,也有着足够的人格魅力。
但其年纪毕竟是个硬伤,年少就意味着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场面,没有体会过那些战场上的残酷。
古时那些纸上谈兵的人还算少吗?
他不希望袁绍是个只知道耍嘴皮的人。
袁绍笑起来了。
“或许不久后,都尉就能知道了。”
(本章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