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7)(1/1)
第230章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7)
在《洗染匠和理发师的故事》里,我们读到了两个相反的形象,奸诈和懒惰的艾彼·勾尔与善良和勤快的艾彼·绥尔。正如人们相信人世间经常存在着不公正,故事开始时好吃懒做和造谣撞骗的洗染匠与辛勤工作和心地单纯的理发师得到的是同样的命运——都是贫穷,于是两个绝然不同的人携手外出,他们希望能在异国他乡获得成功和财富。艾彼·勾尔是个天生的骗子,他的言巧语使艾彼·绥尔毫无怨言地以自己的勤劳去养活他。以吃和睡来填充流浪中漫长旅途的艾彼·勾尔,在艾彼·绥尔病倒后偷走了他全部的钱财,然后远走高飞。山鲁佐德告诉我们:骗子同样有飞黄腾达的时候。当艾彼·勾尔来到某一城中,发现这里的洗染匠只会染出蓝色时,他去觐见了国王,声称他可以洗染出各种颜色的布料,国王就给了他金钱和建立一座染坊所需的一切。艾彼·勾尔一夜致富,而且深得国王的信任。然后故事开始青睐倒霉的艾彼·绥尔了,这位善良的理发师从病中康复后,终于知道了他的伙伴是一个什么人。可是当一贫如洗的他来到同样的城市时,他立刻忘记了艾彼·勾尔对他的背叛,他为艾彼·勾尔的成功满心欢喜,并且满腔热情地来到艾彼·勾尔高高的柜台前。接下去的情节是故事中顺理成章的叙述,艾彼·勾尔对艾彼·绥尔的迎接是指称他为窃贼,让手下的奴仆在他背上打了一百棍,又将他翻过来在胸前打了一百棍。以后就该轮到好人飞黄腾达了,这不仅仅是《一千零一夜》的愿望,差不多是所有民间故事叙述时的前途。山鲁佐德让伤心和痛苦的艾彼·绥尔发现城中没有澡堂,于是他也去觐见了国王,仁慈和慷慨的国王给了他多于艾彼·勾尔的金钱,也给了他建造一座澡堂的一切。于是艾彼·绥尔获得了超过艾彼·勾尔的成功,他的善良使他不去计较金钱,让顾客以自己收入的多少来付账,而且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以同样的殷勤去招待。在山鲁佐德的故事里,坏蛋总是坏得十分彻底,他们损人往往不是为了利己,而是为了纯粹的损人。出于同样的理由,艾彼·勾尔设计陷害了艾彼·绥尔,让国王错误地以为艾彼·绥尔企图谋害他,国王决定处死善良的艾彼·绥尔。于是好人有好报的故事法则开始生效了,死刑的执法者是一位去过艾彼·绥尔的澡堂并且受到其殷勤侍候的船长,他相信艾彼·绥尔的为人,释放了他。后来艾彼·绥尔重新赢得了国王的信任,而艾彼·勾尔则是恶有恶报,最后轮到他被处死。处死他的方法曾经是处死艾彼·绥尔的方法,那就是将他放入一个大麻袋中,又将石灰灌满麻袋后扔进大海,这是一个充满了想象力的刑罚。艾彼·绥尔化险为夷,躲过此劫;艾彼·勾尔则不可能在《一千零一夜》里获得同样的好运,他被扔进了大海。他在被海水淹死的同时,也被石灰活活地烧死。
离奇曲折和跌宕起伏几乎是《一千零一夜》中所有故事的品质,也是山鲁佐德能够在山鲁亚尔屠刀下苟且偷生的法宝。在故事中,艾彼·绥尔重新获得国王的信任就是出于离奇和跌宕的理由。在好心的船长手里捡回生命的艾彼·绥尔,开始了渔夫的生涯。如同其他故事共有的叙述,落难之后往往会获得重新崛起的机遇,艾彼·绥尔在打上来的某一条鱼的肚子里看到了一枚宝石戒指,这枚神奇的戒指戴在手指上以后,只要举手致意,那么眼前的人就会人头落地。这是国王的宝石戒指,他之所以能够统辖三军,是因为人们慑于这枚戒指的威力。山鲁佐德紧凑地讲述着她的故事,她让国王失落权力的戒指与艾彼·绥尔的命运紧密相连,因此国王宝石戒指的失而复得也必然是艾彼·绥尔重获荣华富贵的开始。当船长释放艾彼·绥尔之后,他将一块大石头放入麻袋中以假乱真。船长划着小船来到宫殿附近,此刻的国王坐在临海的宫窗前,船长问国王是不是可以将艾彼·绥尔抛入海中,国王说抛吧,国王说话的时候举起戴着宝石戒指的右手一挥,一道闪光从他的手指上划到了海面,戒指掉入了大海。然后,戒指来到了艾彼·绥尔的手上。那个处死艾彼·绥尔的挥手,不久之后就转换成了他的幸运。艾彼·绥尔决定将戒指还给国王,以此来表示他的忠诚。于是,艾彼·绥尔的命运就像是一只暴跌后见底的股票,开始了强劲无比的反弹。
我欣赏的正是国王挥手间戒指掉入大海的描述,在离奇和跌宕不止的情节间的推动和转换里,山鲁佐德的讲述之所以能够深深地吸引着山鲁亚尔,有一点就是人物动作和言行的逼真描写,山鲁佐德说得丝丝入扣。她的故事就是在细节的真实和情节的荒诞之间,同时建立了神秘的国度和现实的国度,而且让阅读者无法找到两者间边境的存在。正是这样的讲述,使山鲁亚尔这个暴君在听到这些离奇故事的同时,内心里得到的却是合情合理的故事。这也是《一千零一夜》为什么会吸引我们的秘密所在。清晰明确和简洁朴素的叙述——这几乎是它一成不变的讲述故事的风格,然而当它的故事呈现出来时却是出神入化和变幻莫测。
可以这么说,《一千零一夜》是故事的广场,它差不多云集了故事中的典范。它告诉了我们:在故事里什么才是最为重要的。就像国王处死艾彼·绥尔的挥手,这个挥手是如此的平常和随便,然而正是在这个会让人疏忽和视而不见的动作里,孕育了此后情节的异军突起。在此之前,国王的挥手与好运卷土重来的艾彼·绥尔之间似乎有着漫长的旅途,犹如生死之隔。可是当两者相连之后,阅读者才会意识到山鲁佐德的讲述仿佛是一段弥留之际的经历,生死之隔被取消了,两者间曾经十分遥远的距离顷刻成为了没有距离的重叠。第351夜的故事也同样如此,当省长的梦和巴格达人的梦在埃及相遇之时,阅读者期待中的最后结局也开始生根发芽了。《一千零一夜》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什么才是故事?什么才是故事前行时铺展出去的道路?我们总是沉醉在叙述中那些最为辉煌的段落之中,那些出人意料和惊心动魄的段落,那些使人想入非非和心醉神迷的段落;山鲁佐德的故事指出了这些华彩的篇章,这些高潮的篇章和最终结束的篇章其实来自于一个微小的和不动声色的细节,来自于类似国王挥手这样的描述,就像是那些粗壮的参天大树其实来自于细小的根须一样。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千零一夜》的叙述道路,也是其他故事成长时的座右铭,比如莎士比亚讲述的故事和蒙田经常引用的故事。毫无疑问,在夏洛克和安东尼奥签订契约时,莎士比亚就是要让这位狡诈的犹太商人忘记了一个事实的存在:如果割下安东尼奥身上一磅肉的话,同时会有安东尼奥的血。于是,夏洛克的这个疏忽造就了《威尼斯商人》里情节的跌宕和叙述的紧张;造就了想象的扩张和情感的动荡;造就了胜利和失败、同情和怜悯、正义和邪恶、生存和死亡;一句话,就是这个小小的细节造就了《威尼斯商人》的经久不衰。同样的道理,蒙田在《殊途同归》一文里,向我们讲述了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的故事,这位公元10世纪时期以强悍著名的皇帝,在他率部下包围了他的仇敌巴伐利亚公爵后,对巴伐利亚公爵提出的诱人条件和卑劣赔罪不屑一顾,他决心要置他的仇敌于死地。然而10世纪流行的胜利者的风度使康拉德三世丧失了这样的机会,他为了让同巴伐利亚公爵一起被围困的妇女保全体面,允许她们徒步出城,而且做出了一个微不足道和顺理成章的决定,允许这些妇女将能够带走的都带走。正是这个小小的让人几乎无法产生想象力的决定,使康拉德三世对巴伐利亚公爵的包围失去了意义。当这些被释放的妇女走出城来时,康拉德三世看到了一个辉煌和动人的场景,所有的妇女都肩背着她们的丈夫和孩子,他的仇敌巴伐利亚公爵也在其妻子的肩膀上。故事的结局是这些心灵高尚的妇女让康拉德三世感动得掉下了眼泪,使他对巴伐利亚公爵的刻骨仇恨顷刻间烟消云散。
斯蒂芬·茨威格一度迷恋于传奇作品的写作,这些介于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叙述,带有明显的斯蒂芬·茨威格的个人倾向。我的意思是说,这位奥地利作家试图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书写真实的历史事件,同时小说家的身份又使他发现了历史中的细小之处。对他来说,正是这些细小之处决定了那些重大的事件,决定了人的命运和历史的方向,他的任务就是强调这些细小之处,让它们在历史叙述中突现出来。用他自己的比喻就是有时候避雷针的尖端会聚集太空里所有的电,他相信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其实来自于一个日期、一个小时,甚至是来自于一分钟。为此在他的笔下,拜占庭的陷落,或者说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并不是因为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强大攻势,而是因为那个名叫凯卡波尔塔的小门。奥斯曼土耳其人,这些安拉的奴仆,在他们的苏丹率领下包围和进攻这座希腊旧城,而罗马人在他们的皇帝指挥下,一次次将攻城的云梯推下墙头,眼看着拜占庭就要得救了,眼看着巨大的苦难就要战胜野蛮的进攻之时,一个悲剧性的意外发生了。这个意外就是凯卡波尔塔小门,它是和平时期大门紧闭时供行人出入所用,正是因为它不具有军事意义,罗马人忘记了它的存在。凯卡波尔塔小门敞开着,而且无人把守,土耳其人发现了它,然后攻入了城中。就这样,强盛了一千多年的东罗马帝国被凯卡波尔塔小门葬送了。出于同样的理由,斯蒂芬·茨威格认为滑铁卢之役是由格鲁希思考中的一秒钟所决定的。当拿破仑被威灵顿包围之后,格鲁希率领着另一支大军正沿着战前布置的道路前进,他们听到了炮声,炮声距离他们只有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格鲁希的副司令热拉尔激烈地要求向着炮火的方向前进,其他军官也都站到了热拉尔一边,然而习惯于服从的格鲁希拒绝了热拉尔的要求,因为他没有接到拿破仑的命令,他说只有皇帝本人有权变更命令。激动的热拉尔提出最后的请求,他想率领自己的师和骑兵奔赴战场,并且保证按时赶到约定的地点。格鲁希考虑了一秒钟,再次拒绝热拉尔的请求。就是这一秒钟决定了威灵顿的胜利,决定了拿破仑彻底的失败,也决定了格鲁希自己的命运。斯蒂芬·茨威格认为格鲁希的这一秒钟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命运。
同样的道理,很多人在获得成功或者品尝了失败之后,再回首往事,常常会发现过去生活中的某一个平常的选择,甚至是毫无意义的举动,都会带来命运的动荡。在这一点上,人生的道路和历史的道路极其相似,然后就会诞生故事的道路。山鲁佐德的故事或者其他人的故事,为什么都会让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去掌握故事中高潮的命运?我相信这是因为人生的体验和历史的体验决定着故事的体验。当我们体验着人生或者体验着历史之时,这样的体验是在分别进行之中;当我们获得故事的体验时,我想这三者已经重叠到了一起。这时候我们就会重新判断故事中各段落的价值,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和故事中情节的高潮,这两者间的关系很像是贺拉斯描述中的丽西尼的头发和堆满财宝的宫殿,贺拉斯说:“阿拉伯金碧辉煌堆满财宝的宫殿,在你眼里怎抵丽西尼的一根头发?”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三岛由纪夫的写作与生活
三岛由纪夫自杀之后,他的母亲倭文重说:“我儿做步人后尘的事,这是头一回。”作为母亲说这样的话,显然隐含了一种骄傲,这种骄傲是双重的,首先是对儿子一生的肯定,她的儿子只是在选择如何死去时,才第一次步人后尘;其次是对儿子自杀本身的肯定,在这句貌似遗憾,实质上仍然是赞扬的话里,这位母亲暗示了三岛由纪夫的自杀是与众不同的。
因为在三岛由纪夫这里,自杀不再是悄悄的、独自的行为,他将传统意义上属于隐秘的行为公开化了。新闻媒体的介入,使他的自杀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成为了社会行为。三岛由纪夫之死,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就像是一部杰出作品的高潮部分。在这部最后的作品中,三岛由纪夫混淆了写作与生活,于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笔下。
写作与生活,对于一位作家来说,应该是双重的。生活是规范的,是受到限制的;而写作则是随心所欲,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他的全部欲望在现实中表达出来,法律和生活的常识不允许这样,因此人的无数欲望都像流星划过夜空一样,在内心里转瞬即逝。然而写作伸张了人的欲望,在现实中无法表达的欲望可以在作品中得到实现,当三岛由纪夫“我想杀人,想得发疯,想看到鲜血”时,他的作品中就充满了死亡和鲜血。
从这一点来说,三岛由纪夫的写作有助于他作为一个人的完善,使个人的双重性得到了互相补充,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既当死刑囚,又当刽子手。”另一方面,写作使他的个人欲望无限扩张,使他的现实生活却是越来越狭窄。对于其他作家来说,写作仅仅只是写作,仅仅只是表达隐秘的想法和欲望,他们的欲望永远停留在内心里面,不会侵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他们始终是理性的和体面的。可是三岛由纪夫不是这样,他过于放纵自己的写作,让自己的欲望勇往直前,到头来他的写作覆盖了他的生活。
(本章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