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第1116章 空降南-京(1/2)
日本陆军教育总监土肥原大将,率领一个师团和一个独立旅团,加上两个师的汪伪和平建国军,四万五千人,从中路出发,策应山下奉文。
最南边一路,日军一个师团,一个伪军师,加上一个特种骑兵和快速机动部队,三万两千多人,作为偏师,在最南面的保障行军安全,同时,在必要时候,迂回包抄中国部队。
这样,日军出兵二十多万,援助九江南昌兵团。
日军还空降了著名的将领,号称日本战神级的大将,奔赴九江和南昌担任总指挥。
他就是,板垣征四郎!
板垣征四郎,九一八事变的策划者,曾经以一万人的关东军,驱逐二十万的张学良东北军,建立满洲国,1937年,以半个师团击溃中国30多个师,攻占山西,1938年,担任陆军大臣,1939年,担任支那派遣军总参谋长。
板垣征四郎的军事才华是无可挑剔的,只是,他的运气比较差,那么强悍的战绩,那么辉煌的经历,却因为一些事情开罪了天皇,和东条英机有冲突,被撵到支那派遣军参谋长的任上,而且,被几个司令官压制着,一直不得伸张志气。
其实板垣征四郎也一直在赌气,他妈-的,老子当年那么厉害,是侵略中国的元凶!九一八和山西攻击战,所向披靡!当过陆军大臣!现在,要听你们的摆布?冈村宁次?西尾寿造?你们算个毛啊。
郁郁不得志,心情不爽的板垣大将,一直不肯真心出力干活儿,甚至冷眼观螃蟹,看着派遣军在长沙战场,在山西战场,在多个地方出丑。
现在,局势不同了,眼看着帝国精锐覆灭,他不能坐视不管,这次主动请缨,指挥九江南昌兵团,他发誓,要来一个惊天动地的大逆转,用一场罕见的胜利,擦亮自己帝国战神的光彩。
越是危险,板垣越是高兴,同时,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找到中国的战神赵羽,消灭这个狂妄的家伙。
日本人为了鼓舞自己的士气,震撼中国人,果断高调出兵,对几个主要战将无不公开。
在日军二十多万部队出征的同时,日军关东军编组了南下援军,由梅津美治郎大将亲自率领!估计编组的兵团总数有八个师团。
日军真的被激怒了。
日军放着满洲国对苏联的警戒重任不管,调集主力南下决战,可见对长沙会战,武汉会战战败的恼羞,对目前九江南昌危机的愤懑。
赵羽部队其实已经威胁到南京城了,也深深触动了日本军阀的敏感神经,试想,如果中国部队真的收复了南京城,对于中日双方的政治和战略震动有多大?
日军罕见地公开鼓噪,气势汹汹。
不过,日本人这样凶悍,倒叫赵羽高兴死了。
本来,他讨厌的就是攻坚,现在,敌人自己送上门来,有运动战可打,正是袭击敌人的好机会。
也好,九江和南昌方面,那些看着很厉害的国民革命军的精锐几十万人,却笨蛋一样啃不下来,正好起到了钓鱼的作用。
赵羽的确有些蔑视党国的名将们,大包围啊,围困了日本人,居然好几天了一直拿不下,干什么吃的?还中国驻印军呢,还美式装备呢,你娘的脚,难怪后来被俺****在东北一把包了饺子,打得稀里哗啦。
本来要进攻南京的,现在,先想着和日本援军硬杠吧!
可惜,赵羽忽略一个问题,委座。
委座一个电报加上一个电报,几乎是一天十二道金牌的气势,给赵羽来电,要求赵羽立刻将部队调遣回来,要么,参加九江南昌会战,要么,就退回到武汉地区休养。
委座的理由是,日军总体实力非常强大,不是我们国家目前可以打败的,万一打败,后果不堪设想,现在还不是决战时间,我们精锐更不能傻乎乎得送上门被日本人灭了。日本人期待了好久的事情,我们不能上!
赵羽能够理解委座的心情,也没有特别蔑视他,他有他的难处,他的立场和原则,估计,赵羽早几天跟他讲了自己取胜的原因,剥落了自己身上战神的光辉,让委座胆怯了吧?
赵羽立刻回电,表示马上整顿好部队,回到武汉。
这是说,就是不做,找各种借口,然后带兵往南京方向突击!
赵羽要跟鬼子的增援部队死扛的,必须歼灭敌人的主力,但是,死扛之前,必须打掉鬼子的嚣张气焰,讲究战略战术。
他在那请等待着,收集着日军的动态,他有新四军的渠道,那里就是新四军在阻挡日军呢。
叶挺军长告诫赵羽,要迅速撤退,敌人兵力太多,火力太强,空中战机很多,长江航道上还有大量河川舰炮,实力强大,新四军目前的实力,不宜正面硬碰硬。
赵羽也同意了叶挺军长的观点,还叮嘱他,要将夜视仪什么的保存好,加紧训练部队,等部队熟悉了夜视仪的战斗,再开始特种作战。
叶挺军长一直跟赵羽保持着联系,几乎是零报告制度,让他掌握着日军的动向,新四军的秘密底下人员取得的情报,叶挺军长也毫不犹豫地跟赵羽共享。
赵羽很感激他。
一天时间,日军前锋已经到达芜湖,是一个先锋联队,日军主力已经出发到马鞍山市区,日军后卫部队,已经在南京西郊。
自然,新四军进行了适当阻击,因为这是国民政府要求的,委座强烈要求新四军要抵抗日军,不得玩忽职守,否则,就是破坏九江和南昌战役,是通敌卖国!
委座这顶帽子很强大,不过,新四军的确要跟鬼子硬抗一阵,因为,敌人先锋人数并不多,新四军刚收复的地区,需要转运大量物资,人员,必须时间。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