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回乡下(1/2)
王家村、李家村之类的名字在乡下特别常见,叫这样名字的小村庄,大多数都是同族聚集在一起居住而得名。 要说真有什么历史背景或者化底蕴,那还真没有。王家村里的老老少少大多数都姓王,这是废话,不过也有不姓王的。特别是解放后,大批的外姓人搬到了王家村后,渐渐村子里也有了一些大家都很陌生的外来人。
有人的地方有江湖,王传道作为王家的族老,算得是王家村最德高望重的人之一。其实他也没有什么能耐,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马定乾坤,在轰轰烈烈的扫盲班普及之前,甚至连字都不认识几个。这样的人能成为族老,并不是因为他的化或者拳头,而是因为他做事很公平,在充满了奸猾的乡下,做事还算公道,大家也都信服他。
有人有矛盾,拉扯着到了王传道家门外,请他出来断个好歹来,王传道也逐渐成为了王家村最有人缘的人之一。
有人缘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对你好,有一些人和他说得话,却也想看着他的热闹,特别是他这人爱喝酒,一喝完酒喜欢放大炮。王传道天天鼓吹自己儿子王学军多么多么有钱,是多么多么大的老板,有多么多么大的产业。一开始有人信,可随着他说的次数多了,人们也渐渐不信了。如果你说的是真的,为什么你的儿子不回来看看你,为什么你还住在农村呢?你儿子如果真的有本事为什么不把你接到城市里面去居住呢?要知道这个时候农民们最大的人生目标是从农业户口变成非农业户口,也叫做城市户口。
每年农转非的指标都是抢夺最激烈的指标,一个指标几万块,不认识人根本买不到,大家都抢破了头的往城市挤,你要是说自己吃了商品粮出门下巴头抬得高一点。在王家村的人来看,你本事这么大,应该去城市居住了吧?
其实王传道也去过城市里居住,只是实在是住不惯,钢铁水泥的森林把每个人都心都套了一层铁笼子,处处的透露着冷漠。在乡下的时候,到了饭点,家家户户炊烟升起,隔着老远能闻到饭菜的香味。端着饭碗循着香味凑到别人家的饭桌边,拉几句家常,夹他们几筷子菜,嘻嘻哈哈的过了嘴瘾后再换一家,也没有人会抱怨。
大家经常抱着碗蹲在路边或者家门口,隔着老远的一边聊天一边吃饭,心挨的特别近。
可是在城市……
王传道最后又回来了,他不想走了。
王传道有一个心病,王学军的确是大老板,很有钱,可是乡亲们不信啊,他们都觉得自己在骗人。一辈子没有说过几句谎话的王传道怒了,他特意找到儿子和儿子更有能力的孙子,叫他们一定在过年的时候,热热闹闹的回乡,给他露露脸。人活一辈子,不活在了脸皮吗?
眼瞅着年关越来越近,已经二十七了,王传道坐不住了。早在腊月头里,他和乡亲们放了话,今年一定叫王学军这孩子回来,一定要他们好看,让他们瞧瞧他老王到底有没有吹牛逼!王传道家里也不是什么小家庭,儿子三个女儿两个,除了王学军在城里外,大儿子和大儿媳妇听了王学军的话,搞了一个小施工队,专门在外面包工程干,因为里里外外都是村里的族人,用起来如臂使指,这些年也赚了不少钱。小儿子现在在搞养殖,才刚刚开始干,过完年是第三年了。前两年虽然没有赚到什么钱,却也没有亏,让人们都看到了他成功的可能和潜力,现在也有一些人跟着他后面开始搞养殖,在村子里也有一定的话语权。
至于两个女儿呢,都嫁了出去,婆家也都是普通人家,逢年过节的有一些往来,平时很少回来。
王传道坐在村口的界碑吧吧的抽着闷烟,突然看到远处一大串子黑色的小轿车,后面还跟着两辆东风大卡车,他不由撇着嘴,骂了一句“勺包”。勺包是当地的方言,意思是“傻的脑袋都长了包”,更像是一句口头禅。嘴巴虽然再骂,心里却羡慕嫉妒恨,都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他闹不明白了,王学军为啥是不愿意回家,整天待在城里有啥意思。
车队渐渐近了,没几天过年了,村里闲的人也挺多,也都看见了这个车队,不由得聚在一起看热闹。
“乖乖,这么多车,怕是要不少钱吧?那都是啥车?”说话的人瞪大了眼珠子,“妈呐,都是大奔,几百万一辆呢!”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