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该不该继续行动呢(1/2)
第199章 该不该继续行动呢
“章相公有所不知……”
随着几个老乡的介绍,章惇这下明白倭国的现状了,不禁感叹还是皇上有远见啊,这些海外国家根本就不堪一击,要是大宋早些出来看看,开疆拓土什么的太简单了。
虽说这里在宋人眼里是不毛之地,但土地就是巨大的财富呀,而且这里人口还不少,这可都是劳动力。
你道这些福建人如何这么清楚,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常年跑这里的海商呀,不说本地,就是平安京他们都去过好几次。
不过他们也不知道倭国银矿的信息,大宋的货币在这里同样能使用,没见他们用过白银交易。
这一点是赵昉的认知失误,倭国的银储量其实还不如中原王朝,造成这种错误认知,是因为后人大部分只知道,明朝时期倭国的银产量很高。
但其实是因为那时候整个倭国掀起一场寻矿开矿的热潮,几乎整个倭国的银矿,都在那时候被发现、开采。
倭国太小,一旦有银矿很快就被发现,不像中国地方太大了,许多银矿根本发现不了,要日后先进的探测仪器才能发现。
当然,倭国那个时代的银产量的确很高,占了全世界白银的三分之一,但到了近现代后,资源就枯竭了。
“对了章相公,距离这里不远的海上,是小琉球群岛,那里如今咱们汉人占了多数,并没有朝廷和衙门存在。”
海商林生忽然眼睛一亮,向章惇介绍起琉球来,此时的琉球还是部落跟民间团体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王国。
琉球王国是在元末明初才建国,一建国马上就向中原王朝臣服,这是因为这里基本上都是福建人的后裔。
或者说建立政权的是福建人后裔,本地山民并没有这意识,人口也极少,而且这里的土著跟倭国并不是一个种族。
倭国后世的所谓大和民族,其实也是融合后形成的,并不是单一的民族,他们的血缘应该跟当年的三韩更接近。
而琉球土著更近于南洋诸岛的民族,在这时代刚刚从刀耕火种中走出来,被福建移民教导着学会种地。
这也是为何琉球一直亲近中原王朝的原因所在,一直到被倭国占据之前,琉球最大的姓氏,是陈、林、黄、李这四姓。
最早建立政权的是尚氏,同样是福建人后裔,跟当地土著通婚后保留了汉人的姓氏和文化。
章惇听到琉球后本来还不以为然,这地方虽然跟大宋没联系,但中原人其实很早就知道,隋朝就记录了此地的信息。
隋唐时代琉球的名称已经出现,但被称为小琉球,那是因为汪汪被称为大琉球。
隋朝官方没派人去过小琉球,但大琉球去过,最早去大琉球的是东吴,但都没有在当地设立官府。
一直到南宋,大琉球才进入朝廷的眼中,为了保护福建的侧翼,在澎湖驻扎军队,监管大琉球。
但南宋汪汪已经不叫大琉球了,官方称之为东番,民间称呼很多种,什么鸡笼、大员、台窝湾等等,行政上属于福建路晋江县管辖。
章惇在听到林生说琉球可以种植甘蔗后眼睛都亮,原本的不在意被狂喜替代。
要知道甘蔗的种植区不多,宋代农业技术还不够发达,甘蔗这种热带植物,一直都是种植面积不大的。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