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第303章 大汉风雨飘摇的五年(上)(2/2)
至于帛书的最后,不忘向赵佗陈述了一项事实。
那就是大汉的南方不仅仅是长沙国,还有楚地和荆地,而目前的楚地可是有项羽和韩信在的。
暗示非常明显,基本上可以算是直接告诉赵佗说,你真想动手,可是要考虑好后果啊。
这封帛书送到赵佗手中的第三日,布置在国境边线上的那些南越军队开始有序撤离。
这一事件里,南越减免了部分关税,还获得了新的贸易路线,赢!
而大汉则维护了稳定,而且等到年末,必然会从南越国那得到一笔不菲的贡品,双赢!
至于长沙国,因为外部出现压力,原本内部即将明面化的斗争暂时停止,成了吴右整合内部的良机,三赢!
总之,南境的矛盾顺利解决,并未扩大化,控制在了正常的范围。
何况地方矛盾所造成的后果非常有限,无论是长沙国的国君连续薨逝,还是南越国军队陈兵边境,对于大汉的体量来说,只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罢了。
但没有人想到这朵小小的浪,乃是惊涛骇浪来临的前奏罢了。
大汉二十一年秋。
华夏历史上的首位皇后、太后驾崩。
这件事情给大汉政局带来的震动,是前面那一系列事情加起来都比不过的。
吕雉在朝堂上的确独断专权,连她那作为皇帝的儿子,都显得像是傀儡,而且将大部分吕氏族人提到了不属于他们的高度,掌握了与之不匹配的权力。
但是无法否认的一点,就是她让大汉继续高速发展。
单从这个角度来看,吕雉的执政生涯便功大于过。
甚至从这点出发,其他那些缺陷都能有合理的解释。
独断专权?
我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国家有益,为何不能果决一些呢?
提拔族人?
如果不提拔吕氏的那些人,那谁来制衡朝堂上的那帮老臣呢?
或许就连刘邦都没能想到,自己的妻子会有能力将他留下来的帝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无论由谁来书写史册,对于吕雉本人的评价都不会逊色刘邦太多。
因此吕雉驾崩带来的影响,完全不亚于大汉十五年的刘邦驾崩。
随着吕雉去世,刘盈开始亲自执政。
朝堂的局势发生变化。
相比之前长沙国、南越国的那些事情,长安朝堂上的变化才是真正能影响大汉的要事。
不过刘盈没有像历史上那样受惊成疾,故而在这个时间点依旧在世。
这在变化导致的首个连锁反应,即是“诸吕之乱”不复存在。
毕竟刘盈活着的话,给吕产和吕禄他们一万个胆子,都不敢胡作非为。
吕雉去世带来了消极影响,但因为有刘盈端坐在皇位之上,并没有像历史上发生严重动乱。
故而长安城内只是稍稍动荡一阵,很快就恢复了原本的平静。
而且那些老臣们深刻地觉得,在刘盈手下,那自己平时可谓轻松得多。
这种“轻松”并非是工作上的轻松,毕竟无论长乐宫内做主的是刘邦、吕雉或者刘盈,整个大汉每年需要处理的问题基本都维持了一定范围内,不会出现猛增以及暴跌。
他们感受到的“轻松”,乃是心态上的轻松。
刘盈对于臣子的态度实在太好。
就比如与属下发生争论,不同的上位者处理方式存在差异。
刘邦会愤怒地瞪着对方,吵得上头了,甚至会破口大骂,若是在酒席上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他可能会投出酒杯,朝对方砸去,甚至动手。
而吕雉面对这样的情况,往往是表面不动声色,而那名与她产生矛盾的人,则会在半年之内,以各种理由被罢官。
与他父阿母进行一番比较后,刘盈显得无比温和。
在政见不合时,臣子激动地跳起来顶嘴反驳,他最先说的话,居然是劝对方平静下来,理性讨论。
要知道大部分的上位者都存在一个特性,那就是盲目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毕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说一不二,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傲气,会渐渐延伸到其他领域。
每当别人提出质疑,那么就会惹得他们不快。
哪怕之后他们明白自己错了,也不会选择道歉,而是继续嘴硬下去。
由此可以见得,刘盈这样能听得进谏言的君主何等珍贵。
如果让陈洛来评价此时的刘盈,是可以从历史上找几个参照物的。
刘盈属于个人能力弱化版的唐太宗,军事和个人魅力上远远不如,政治能力则逊色数分。
不过他又能当全面强化后的刘禅来算。
毕竟刘禅在听劝上做得倒也不错,相父说什么就是什么,相父留下的继任者,我就老老实实地用,等那些相父推举的人才全部去世,那我再摆烂就是。
而刘盈拥有自己的判断力,知道哪些臣子的建议可以完全信任,哪些臣子的建议需要加以分辨地采纳。
不过现在长安朝堂上的这一批人,能力都很猛,因此刘盈实际上也不用动太多脑子。
对于朝堂上的那些重臣来说,刘盈虽然比不上先帝和吕雉,但他们仍然忠心耿耿地辅佐。
哪怕是一些身份低微的小官,亦会在早朝的时候上书,提出几点建议。
毕竟“主弱臣强”的情况下,自己成为一代名臣,在青史上留下更辉煌印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几乎所有朝臣都觉得,在刘盈的统治之下,大汉的前景无比光明。
不过时局发展就像夏日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着凉感冒了,码字的时候不断流鼻涕,拿纸堵都堵不住,吃完药就发汗头昏,所以这个大章的下一节暂时没码完,睡觉醒来再码
(本章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