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第230章 宋代手抄本(2/2)
结果然并卵:反正看了足足一周,经过手的东西少些也有两三百件,但真品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看看以往的成交记录:2018年,嘉德拍卖,宋代版王安石文集——宋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和《宋人佚简》三卷,起拍价才各是五百万,但最后,四本书整整拍了两亿六千万。
女的年长一些,四十岁左右,但气质优雅,风韵犹存。
李定安也不急,慢条斯理的掏着东西,一样一样的放在桌面上。摆完之后,见还没人来,他又和江灵雨聊起了天。
谢原平愣了愣:“为什么?”
“你姐呢,今天怎么没来?”
他下意识的转过头:谢原平手里拿着一方铜镜,上面长满了绿锈,看着有了些年头。
清真居士……感觉有点印象……
但少见归少见,不一定就有价值,具体要看是谁抄的,有没有名气,如果是无名之辈,就要看具体的年代、书法水平、保存是否完好等等。
看这两位的穿着和神情,以及葛教授微微皱起的眉头,估计有点来历。
“我又不需要我姨给我发工资?”
“那你怎么出来的?”
“知识份子”扑愣着眼皮看了他两眼:谢老师,您就没注意过么:这么多天,但凡是从其他专家转到李定安这的东西,看十件,有九件半是假的,谁敢给他看?
只是在心里想了想,客人没吱声,拿起铜镜就走,谢原平怔了好一阵,才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类似这一幕,这些天时有发生,他委实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连他都这么为难,可见这东西有多难鉴定?
好家伙,你至不至于?
老葛虽然只是副教授,但那是资历还不够,并非鉴定能力不行,至少在京大,在金石、牌文、拓片、古籍等品类,他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不然也不会成为此次临时专家组的成员之一。
对面还坐着一位,大概四十来岁,穿着普通,但挺干净,感觉像是知识份子。
小丫头重重的点点头,胸前跟着一颤一颤,声音还特酥:“我努力!”
李定安“呵”的一声,又指了指支架上的手机:“多少粉丝了,我是说总共?”
不止是网友,藏友也会看热闹。
暗暗狐疑,李定安拿起了手抄本。
李定安能怎么办,只能无奈的摊摊手。
说没问题,但感觉东西好像多少有那么点问题,万一事后被买主发现,而且确实有问题,那一场官司绝对跑不了。
“还没问,关键是……唏……”
正被晃的眼晕,旁边又传来谢原平的声音:“李老师,你要是不忙的话,帮我看一下这件东西。”
但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债主心存疑虑,想再次确认一下。
自汉开始,《仪礼》就成为选官及荐举秀才和孝廉的重要依据之一,自隋以后,则正式成为科举的《经注》之一,一直到清。
“我有点拿不准,你给看一看!”
“我的专项是古玉和料器,铜器真不怎么擅长,所以让李老师给你看看!”
翻开封皮再看纸,不是太厚,却给人一种很结实的感觉,虽然很旧,但依旧泛着光泽,手摸上去,薄厚如一,很是光滑,也很是柔韧。
《仪礼》是儒家六经之一,主要内容为各项礼仪的标准程序和要求,比如婚丧嫁娶的具体流程等等,《注疏》则为东汉大儒郑玄为其所作的注解。
像这一种,十次有八次都会转到李定安手里,然后,他就会给你讲:哪里不对,假在什么地方,甚至是造假的方法,做旧的手段都能给你说上来。
打量了几眼,李定安顺势坐了下来:“之前请谁鉴定的?”
包括封面上的字迹,都已经有点“虚化”的感觉,同样说明年代够久。
能用这种纸抄经注,既便不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家世也绝对不一般。
暗暗思忖,李定安走了过去:“葛教授!”
他点点头,又比了个大拇指:“加油,争取突破五百万!”
熟宣,还是青檀特净宣?
所谓的特净宣,就是青檀皮占八成以上,稻草和其它材料不足两成,从唐到清,皆是历代宫廷用纸首选。
还真就得感谢李定安:她这近百万粉丝全是靠李定安积累起来的,而且都是真粉,消费能力也不差,如果带货,一次坑位费最少三万以上,提成另算。
不夸张,天天都有,个个比国宝帮还像国宝帮……
这样的,每天最少要遇到四五次,而且大都会被主办方当做宣传素材剪成视频,甚至好多回都是现场直播。
一听这句,李定安就明白了:这件手抄本十有八九涉及到债务问题,说通俗点,用来顶债的。
“好嘞!”
转着念头,他又坐了下来,想着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和江灵雨的粉丝聊聊天,帮她巩固一下人气。
五位专家席位前也一如既往的热闹,最少的也已经排了七八位。李定安这边人也挺多,也有不少手里都抱着东西,但只是围了一圈,却没人往他对面的椅子上坐。
两人的神情都有些怪,男人略带愁容,女的面若冰霜,包括葛教授,脸上也带着几丝凝重。再一看,桌上摆着一本书,标准的线装本,上面写着“仪礼注疏”四个字。
那如果是秘书省校书郎手抄,不但有官印,还有抄录者的私印,而且还是青史留名的人物呢?
哈哈……清真居士?
如果不是那枚校书郎的官印,他差一点就没想起来:这是宋代文豪,著名词人周邦彦。
说句不夸张的话:这本书要是真迹,如果下了两亿,李定安敢直播吃翔……
(本章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