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第193章 一包祖传的碎纸片(1/2)
第193章 一包祖传的碎纸片
“我怎么听说真正的《清明上河图》是从废纸篓里捡回来的!”
曹禺刚想喝一口好容易凉下来的茶,一听旁人起了这话茬,就赶紧多问了一句。
远处,落日的余晖撒满了大半个鸣沙山。
江山望向窗外,背西的洞窟隐没在黑暗中,透着深不见底的黑。
尚存些余光的石窟,远远瞧在眼里倒更显得神秘莫测了。
省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同样也在看窗外。
低头看了眼时间后,还没来得及皱眉就又被屋里的聊天声绊住了。
回城的路不过20来公里,但由于路况、光线等挑战。
面包车们不得不跑出翻倍的时间。
“那就先让我瞧瞧看,”他缓缓打开口袋:“究竟是什么好东西,碎了也能卖出一千块的价钱。”
“家里祖传的,低于1000块不卖。”
没想到,还真有文物回流到了东北人民银行。
“那时候还没当上呢,”黄永钰继续道:“等他过阵子回来燕京后,就带回了一幅《清明上河图》。”
至此,《清明上河图》等传世之宝在大火中消亡的事,便在民间传播开了。
但这批文物没人敢动,一直被封存在博物馆的仓库里。
直到1949年东北博物馆成立后,才一并接收了保存在东北人民银行的文物。
“后来呢?”窗外飘进一句经典问题:“专家们的鉴定结果怎样?”
“我还没看呢!”一听说对方来自哈尔滨,杨仁恺又追问了一句:“这包东西是哪来的?”
看了眼台面上的麻袋,杨仁恺笑着问了一句。
就在他准备笑着离开时,不经意瞥见了办公室的角落里,堆放了一只纸箱。
杨仁恺也听得一头雾水。
屋里的人,听得各个眼冒金光,陪着黄永钰一块高兴。
真就是一口袋名副其实的垃圾。
于是,杨仁恺就被请去了辽博。
一听说,铺子里有人背了一麻袋碎纸片过来要换一千块钱。
“哈尔滨。”小伙子老老实实的回道:“这包纸低于1000块钱不卖。”
原来,早在那场大火之前,溥仪就已经转移出了一千多幅字画。
一幅残破的画绢慢慢展开,历代名人的题跋、印章跟着一块展现在了杨仁恺的眼前。
一只不起眼的小皮箱,被工作人员打开了。
这时,窗外的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辽宁博物馆里的专家,没看出这幅画是真迹呢?”
“仇本的《清明上河图》,”黄永钰补充了一句:“就是明代四大才子仇英画得那一幅。”
“有一天,一个小伙子背了一大麻袋碎纸片走进了荣宝斋,开口就要卖1000块钱。”
不过可惜的是,专家们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先观察编年,没有问题,再细看它的内容……没错,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一致。”
经常上荣宝斋串门的杨仁恺,忽然接到了辽博的通知,说是让他帮忙去验几幅画。”
“仇本的也不得了了。”
“开了个大的,老杨顿时就来劲了,东北货果然不一般,更何况本来就是人博物馆的专家掌过眼的。”
被捕时,小包里竟然搜出了一本宝贝目录。
前几年,正是东北货最紧俏的时候,到我去的那会都已经消停不少了。
“其实吧,当时的老杨虽然已经瞧出真假了,但也没有当即拍板。
“是啊,”另一个声音也质疑道:“他们的看法为什么和杨老不一样?52年的时候,杨老也不过三十来岁吧!”
里面杂乱的扔了几幅字画,其中一只老卷轴立刻引着杨仁恺径直走了过去。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图》。
小伙子愣了一下,看着杨仁恺抓起一片碎纸后皱起的眉头,心里跟着就紧张了起来。
要知道,那时候齐-白石的画才卖5块钱一尺。
也就是博物馆里的专业手法,展卷与合卷。
一时间,满世界都在为自己的《清明上河图》张贴防伪标签。
这帮学生好容易等来一个有趣的一天,全都想劝着老专家们给自己多说两段。
杨仁恺已经激动的不行了。
一般如此描述后,必将有大事发生。
黄永钰激动的大手一挥,仿佛真迹是他发现的一样。
“不碍事的,”黄永钰喜欢和年轻人在一块:“你们这帮孩子还不太了解杨教授吧。”
其它的譬如《簪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这些都只此一幅。
见对方一遍一遍重复要卖1000块钱,店里的营业员忍不住了:“你见有谁家的祖传是这个模样?”
尽管从清点文物开始就惊喜不断,但这次却有点不一样了。
江山感叹了一句:“这手气,无敌了!”
1923年的紫禁城,建福宫的一场大火足足烧毁了400多间房屋。
在这只被标注着“溥仪遗留机场行李箱一只”的小皮箱里,工作人员竟惊讶的发现了三幅《清明上河图》。
“后来呢?”
凡事让溥杰等亲信带出去的宝贝,全部记载造册。
“反正低于1000块钱不卖。”小伙子仿佛只会说这话。
没办法,只能先帮着营业员过去看一看。
直到两年后,接到命令的博物馆才正式展开了清点工作。
麻袋里的碎纸片,比他预想的还要零碎,最小的还没有指甲盖大。
荣保斋的伙计立刻觉得小伙子的麻袋里,一定大有乾坤。
剩下的就必须请国字头的鉴宝专家来辨认了。
真是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三跳。
据说,是大太监为了掩盖监守自盗的杀头罪证,才故意纵了把火。
“在去的路上,杨仁恺根本没抱什么希望,”黄永钰回忆道:
“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帮别人看过了十来幅《清明上河图》,无一例外全是假的,所以他已经做好了三幅皆是赝品的心理准备。”
丰富详实、流传有序。
“长528厘米、宽25厘米的画绢缓缓展开,”黄永钰的双手不断比划着:
很多品相绝佳的仿作,都败在了《清明上河图》中著名的虹桥上。
黄永钰双臂一展:“当他拿起那幅画慢慢打开后,我的老天……”
“没错,”黄永钰也笑了:
“很快,他便见到了其中两幅《清明上河图》,打开第一幅后,就是什么一股浓浓的古韵迎面袭来啊……
“真迹?”常书鸿惊道:“第一幅就是真迹?”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