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用人之道(1/2)
第143章 用人之道
每窑三万斤煤,除了炼出一万八千斤的焦炭,其余的物质却不会凭空消失,变成了各种副产物。
煤油和汽油不一样,不容易挥发,但是如果长时间不用,保存不当,也会挥发。
而且挥发的气体,会有毒性,容易使人中毒。
但是也不能抛剂量不提。
后世煤油灯全世界通用,农村也大量使用,玻璃还未量产,不过也要不了多久。
不久后。
市面上的商柜,多了卖煤油的一斤装罐子。
根据中华重工,朱高炽指导的思想。
燃料,铁器等民生商品,要以廉价的价格面向市场,而煤油是新产物,产量也不足,所以面对的是有钱人的群体。
“这油灯怎么这么亮?”
一名读书人,看到商柜里的油灯,立马来了兴趣。
“以前的油灯使用的麻油豆油,燃烧速度快,也不亮,在这种光亮下很容易看坏眼睛。”
店铺主知道煤油的客源是哪个群体。
煤油卖的贵啊。
一斤就要三钱银子,比豆油贵了近十倍,普通百姓可用不起,但是有钱人用得起。
煤油点灯的亮度,能吸引有钱人,店铺主不怕卖不出去,所以店铺主一口气进了十斤,每斤的采购价是两钱银子。
“如果改用煤油,亮了百倍不止,屋子犹如白昼,而且燃烧时多了十倍,客人用起来非常的划算。”
店铺主把煤油夸上了天。
“煤油?”
穿着丝绸长衫的读书人,用油灯旁的细木枝挑了挑灯芯,挑长了一截,亮度一下子更亮了,读书人的眼睛也发亮。
“这一斤煤油可以燃烧多久啊。”
店铺主不敢继续信口开河,有些方面夸一夸无所谓,但是有些方面不能太过夸大。
“一斤煤油,先前的灯芯长度,可以不停燃烧五个昼夜。”
五个昼夜。
每晚燃烧一个时辰,足够使用两个月,这钱的起,读书人家产不丰,所以需要精打细算。
又问了几处事项,店铺主也交代了一些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读书人回家拿来油器,打一两煤油回家试试。
一两煤油三十文铜钱。
读书人的家族在固安,是当地的地主,他则有功名在身,进入北平的府学读书。
到了北平销可就大了。
和同窗们的往来是一笔数目,读书的开销是一笔,房子的租金是一笔,总之每件事都要钱。
读书人的族人中,有人开矿,有人做官,也有人在山东经商,当然也有穷人,沦为为别人种地的佃户。
读书人的家产,在族人中只能算中上阶层。
读书人有功名,进入城里的府学读书,如此有出息,家里人舍得为他钱。
但是读书人知道自家不算大富大贵,所以煤油虽然买了回来,只有读书的时候才会使用。
不久。
来他家拜访的同窗们也发现了此物,啧啧称奇之余,让读书人非常有面子。
煤油的油灯,很快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燕王府。
照明用的是蜡烛,作为北境第一实权王府,奢侈是必不可少的,朱高炽改变不了,每年的日常开销不是小数目。
朱棣挑动了下灯芯,很快失去了兴趣。
不过亮度的确不错。
“这玩意能挣多少钱?”
朱高炽心里有数,毫不犹豫的回复道:“每座焦炉炼制焦炭过程中,可以得到一千五百斤煤油,市场价四百五十两。”
“煤油是炼焦的副产品,没有原料的成本,只有人工成本,制作成本,运输成本。”
“因为刚投产,盈利在每斤一钱五两银子,往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
“不过就算是一钱五两,一个焦炉的煤油净利润是两百余量,焦炭炼制厂有十座焦炉,价值两千三百两。”
“每焦炉每月炼焦两炉,全月只煤油的净利润,是四千六百两,全年净利润是五万五千两百两。”
又是一笔五六万两银子的进账,朱棣都不知道北平有钱人这么多,仿佛一下子全部露出了头。
“根据你的算法,需要六万户,每户用一个油灯,全年每天使用一个时辰。”算完后,朱棣怀疑道:“六万户都用这煤油,煤油售价又高,不太可能吧。”
“北平近六十万户人口,只需要顶层的一千户,就能包圆了大半的煤油。”
朱高炽反驳,账可不是朱棣这么算的。
大明有消费实力的,还是以城市人口为主,而城市中,又以权贵官员武将太监僧人道士尼姑青楼商人大户为主。
这些人的府上,可不会只用一盏油灯,也不会每天只燃烧一个时辰。
论经济头脑,朱棣不愿意跟长子论道。
自己说一句,长子能反驳十句,且让自己哑口无言,让他很没面子,所以立即转移了话题。
“过几日为父要离开北平一段时间,在离开的这段日子,北平诸事就由你来监理。”
朱棣认真的说道。
商事始终是商事,朱棣希望长子能像他的经济一道上的天赋,也能处理好政务。
这么快就开始打理政务了么。
朱高炽有些迟疑。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