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犁庭扫穴(二十六)(2/2)
【燕国
人口:275万(其中:贵族175人、平民55万、奴隶220万)
兵力:1万】
高句丽自己的族人才五千,其余三万多人,都是土著奴隶,五千族人里,只要是年满十五岁、未满六十岁的男性族人,都是高句丽士兵。
族群里的男人们负责征战沙场、从其他部落或者国家捕捉更多奴隶回来,女人们则负责照顾老人小孩、监管奴隶,奴隶们则负责为统治阶层生产食物,高句丽国王并不能一言九鼎,他只是整个族群的象征代表,他要为整个族群的发展而考虑,真正的权力都掌控在族群里由许多德高望重长老们组成的长老会手中。
这是一种非常古典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前的殷商王朝便是如此。
燕国的思想家们,将这种古典时代的社会组织形态,称呼为【公民制】。
也就是,一个族群对其他族群进行压迫,同时,这个族群内部,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专制者,有的只是象征代表。
与中原帝制专制的统治形式不一样,帝制专制是围绕某一位统治者的权力,或者某一位统治者衍生出来的权力。
也就是,皇帝的权力,或者说由皇帝衍生出来的太后权力、皇后权力、丞相权力、酷吏权力、宦官权力、权臣权力,等等等等,不管它的名字叫什么,不管实际掌权的是不是皇帝本人,本质上依旧是皇权。
无论实际掌控权力的是不是皇帝本人,但事实上,他们本质上只是获得了皇帝的权力,代为行使皇权,成为了没有皇帝之名的皇帝,依旧属于皇权的概念,是由皇权衍生出来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现如今的高句丽,并不存在可以代表类似皇权的个人,无论是高句丽国王还是将军们,都只是代表整个高句丽族群,对奴隶们进行压榨。
简而言之,公民制,是一个族群对其他族群的压榨剥削,君主专制,是一个人或者由一个人衍生出来的团体,对全体臣民进行压榨剥削。
从这个角度来看,燕国毫无疑问是属于公民制,因为燕国的权力机构,不是依附于君主,相反,燕国君主要反过来依附于权力机构,也就是贵族议会,燕君只是代表王氏家族,对王氏家族以外的所有族群,进行压榨剥削,君主亦或是由君主衍生出来的团体,都无法做到真正统治整个国家。
“如今燕国人与叛徒们建立的高丽闹掰了,那些叛徒的后裔,他们想要与我们和解,跟我们一起对付燕国,诸位长老,怎么说?”
高武把这个问题抛向了长老会。
高丽人反叛燕国,还企图建立【反燕同盟】,因此招惹了燕国的打击,高丽国南方土地,全部被燕国以及燕国的小弟瓜分,高丽如今只剩更加寒冷的北部国土。
由于有着森林沼泽的阻挡,燕国人铺路造桥速度没那么快,他们高丽人才能苟延残喘。
“那些叛徒,罪该万死!”
“无论怎么讲,他们毕竟是我们的同胞。”
“不如假装答应合作,然后吞并他们的部众。”
在众人的商讨下,最终决定吞并高丽部众。
又三个月以后
燕国的船队顺着黑水,进入了难水流域,对高丽人进行最后的屠戮。
高丽王城在燕国的火炮面前,不堪一击,很快就被摧毁。
大量高丽人被俘虏,这些高丽俘虏,将被运送到香料群岛的种植园开荒,同时,燕国还会从人口密集的城市,运送燕国平民过来定居,一方面可以慢慢消化这块新占领区,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大城市的负担。
大城市人口太多,对资源的消耗的是非常恐怖的,所以燕国有意把大城市的人口分散到边疆新占领地区进行开荒,让燕国的人口分布均匀,不要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比如中原的关中,人口太过密集,而关中平原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土地肥力被过度消耗,原本富饶的关中平原,逐渐变得贫瘠,越来越多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荒芜的黄土,关中的粮食总产量,不断下降,人口数量,却反而因为帝国中心在关中的原因,不断增加。
最终的结果就是,关中平原自己生产的粮食,养活不了自己的人口,只能通过漕运,从关东运输粮食到关中。
人口分布太过集中,带来的结果就是,一些边远地区,迟迟得不到良好的开发,始终无法被消化,而核心地区,又被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越来越贫瘠,土地承载力越来越低。
(本章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