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2)
51
廖志国岳父苏老主席从病危到去世,前后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
苏老主席的逝世,虽然是一件大不幸事,却也给廖志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这时,距离阳城市委换届还有一百多天。此前,经过前一阶段激烈交锋,廖志国以其过人的智慧与气魄,战胜了以“三剑客”为首的政敌,度过官场生涯又一危险期,威望则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借着料理老人后事,廖志国正好可以展示清廉、勤政、孝老的一面,广泛联络上下左右的人脉,检验一番各种人际关系,算是完成了一次民意、人心的大检阅吧。
当然啦,廖妻苏婧婧悲伤之余,也借机施展一番手脚,再次完美展示出权力的无穷魅力。
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苏婧婧第一时间从美国赶回来,服侍父亲并处理后事。
面对父亲的亡故,苏婧婧哭得死去活来。也难怪,苏老主席中年丧偶,出于对亡妻的深厚感情,也出于对女儿的爱护,一直没有续弦。平心而论,像苏老主席当年那样的情况,能够具备这样的情怀,不必说在官场,就是放在平民百姓中间,也殊为难得。较之当今这个浮躁年代,少数官员为了包二奶、养情人,动辄休了糟糠之妻,有的甚至不惜对结发妻子动杀机,苏老主席的德行操守就更是凤毛麟角堪称一绝了。也因此,苏婧婧作为独生女儿,对父亲的感情之深尤甚于平常人家。
当然,苏婧婧哭得伤心还有一个不可言说的原因。一年前,为了丈夫廖志国的前程,也为了平息有关她借助丈夫权势收受贿赂的举报,她听从省委梁副书记的建议,忍痛扔下年迈多病的老父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没能尽到一位女儿的起码孝道。说起来,父亲虽然患老年痴呆症多年,对自己这个亲生女儿也时常认不清,可毕竟父女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哪!现在,父亲已然撒手人寰,她能不悲痛欲绝么?
从妻子的悲哀中,廖志国自然读懂了一份别样的哀怨。他知道,自己这个出身农村的平民子弟,尽管读过几年大学,可如果没有苏老主席的知遇之恩,哪里会有他今天的锦绣前程。更何况,老人还将宝贝女儿托付于他,其中恩情更是无以言表,难以为报。这次老人生病去世,虽属客观规律使然,却也包含了对女婿政治前途的一份牺牲。因此,于廖志国而言,不禁感觉到对岳父与妻子的双重歉疚。当然啦,现在看来,这种牺牲不仅没有白费,而且收获颇丰。可以说,正是因为苏婧婧这一年的销声匿迹,廖志国才可能排除家庭的干扰、牵累,腾出全部精力与手脚,一心一意展开同“三剑客”们的生死搏击,从而止住了所谓枕边风、贪内助传闻的恶性蔓延,也止住了自身政治行情的急剧下滑。眼下,随着地级市党代会的临近,基本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廖志国面临的政治环境空前清净,堪称进入了又一仕途高峰。
黄一平看着廖志国、苏婧婧悲情难抑,心里也颇感难受。
作为秘书,黄一平与廖志国、苏婧婧夫妇相处四五年,彼此投缘,相互信任,已然融入了这个家庭,甚至算得上是这个家庭中的一个特殊成员了。缘于此,他同苏老主席之间,也有着一份别样的感情。这几年,黄一平几乎每周都要到阳江跑一两次,有时是接送廖志国,有时则是特意从海北买些草鸡、鸡蛋、大米乃至青菜、萝卜,以及苏老主席喜爱的烧饼之类送过来。说来奇怪,苏老主席患老年痴呆多年,早已丧失记忆,每逢家里来人几乎毫无反应,除了女儿、女婿以及服侍的两个表姐外,唯独对黄一平这个唯一的外人偶有感应,有时甚至还主动微笑、搭腔示好。苏婧婧出国这一年,廖志国因为阳城那边工作繁忙,不能每周回阳江探望老人,黄一平却比过去来得更频繁了。有时,他看到老人形单影只的样子,再想想远在美国的苏婧婧,不禁对这个官宦之家心生同情。苏婧婧回国这一个月,黄一平基本上是阳江、阳城两头奔波,几乎每隔三五天就要往返一次。现在老人撒手西归了,他有着失去亲人一样的伤痛。当然,他也知道,廖志国、苏婧婧夫妇心中的那根结,根子并不完全在苏老主席的逝世本身,而在于此前那些搞得他们狼狈不堪的风言风语。如果不是因为那些流言,这个家庭断不会搞得如此四分五裂。分离之痛,当时也许感觉不深,现在有了失去亲人这个触发点,一切委屈、难过、怨忿便容易集结,极有可能借此突然爆发且一泻千里。
悲痛归悲痛,眼下最要紧的还是着手善后。廖志国、苏婧婧双双相挽上楼,关了房门,退了左右,商谈了足有两个多小时,这才由苏婧婧出面,向黄一平转达了商议结果:
“这次老人的丧事,我和你姐夫主要在灵堂接待宾客,可能没有太多精力具体参与,也不便插手太多,就由你作为家属代表参与治丧吧。我和你姐夫商量之后,有这样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老人一生清贫、寂寞、孤苦,晚年又患了这种失去记忆的疾病,也算是够不幸的了。去世之后这最后一程,我们希望能送得热烈、隆重一些。现在,要设法在第一时间将讣告发出去,而且范围要尽量广一些。但是,在向省、市委和社会各界报告的时候,又要明确表示丧事从简,说明这是老人生前意愿和亲属的态度。我们是一个革命家庭,一切都要站在政治高度。
“第二,除了必要的花圈、花篮、挽联、挽幛外,坚决谢绝一切形式的礼品礼金,包括亲戚、朋友在内一律如此。这个关口,你一定要把住,而且只有你帮助把关我们才放心。这个是原则问题,关系到你姐夫的政治前途,也关系到我们全家的身家性命。当然啦,对于那些确是出于好意的亲朋好友,也不要太生硬太绝情,告诉他们来日方长,礼尚往来的机会还很多。再说,事情办完之后,我也不马上就离开中国,有的是时间和机会叙亲友之情。
“第三,丧事操办过程中,肯定会有老人不少生前亲朋、同事、部下,通过各种不同方式祭奠、吊唁。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数量不是个小数巨,其中不少是省部、地厅级领导。对于这部分领导表达的意思,一定要高度重视,除了及时做好登记与展示之外,还要随时向我们通报情况,防止出现礼数不周的状况。要知道,老人的这些社会关系,现在可以用来为你姐夫服务。
“第四,要利用这次丧仪,广泛联络省和阳江、阳城两地各级干部群众。一定要记住,不管来者职务、级别高低,是生脸还是熟人,既然来了都是客人,一定要让人家感觉受到同样的尊重,千万不可厚此薄彼。尤其对待阳城来的同志,更加要注意这一点。说白了,这也是在帮你姐夫拉人气、争选票嘛。
“第五,要通过某种恰当的方式,向人们展示我们是个大公无私的革命家庭。你看啊,一家三口,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忙的忙,分处地球两边,相距上万公里,该要做出多大牺牲?而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说到底,还不是为了让你姐夫定心工作,为了阳城六百万人民早日实现小康!眼下是关键时期,这个高调必须唱,而且一定要唱得动情!
“一平弟弟啊,这次的事情,我们就拿你当家里人看待了。办好了,算是对老人的在天之灵有所安慰,也算是对社会舆论有所交代吧!”
苏婧婧在哭泣中完成了嘱托。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在如此悲伤心境中,苏婧婧的思维居然出奇地冷静、缜密,表述得也纹丝不乱。黄一平则一边陪着掉眼泪,一边认真记录。他对苏婧婧的一番话完全心领神会,也知道其中所蕴藏的弦外之音。他明白,苏老主席的丧仪,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这个政治家庭举办的一次政治展览,或者干脆叫做政治秀,不是办给死人,而是办给活人看,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正常的风俗、人情。因此,他郑重允诺道:“请婧姐放心,也请转告廖书记,你们交代的事我一定圆满完成!”
苏老主席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最后一个职务是阳江市政协主席,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因而他的丧事,应当由阳江市委市府出面承办,规格比较高。
灵堂设在阳江市殡仪馆最大的吊唁厅。阳江方面很快成立了治丧小组,正在国外考察的市委书记任名誉组长,市长冯开岭任组长,治丧小组囊括了当地党政要员。黄一平代表亲属一方参与其中,挂了联络员名义,实质是在前顶头上司冯开岭麾下,成为丧事活动的内务总管。
冯开岭的治丧组长并非挂名,而是实打实地拉开阵势主事。堂堂一市之长,又是召开会议商量丧事日程,又是亲临现场指挥布置灵堂,忙得不亦乐乎。黄一平猜测,冯开岭热心此事,除了看在廖志国份上尽些地主之谊外,还有另外一层考量——再有三四个月时间,省、地、县一级都要相继召开党代会,党委班子将全面调整。届时,如果省委班子变化大,阳江市委书记将很可能晋升省委领导,冯开岭接班希望很大。冯开岭应该知道,阳江籍包括梁副书记在内的大批干部在省里居要职、握重权,此番定会来阳江吊唁老领导,自己此时对一位逝者表示敬重,将会获得他们的特别好感,也算自己劳而有功、忙而有获吧。
治丧小组成立后,黄一平马上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将阳江市撰写的那则讣告进行了改写,而且参照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新闻语言体系,分别发到阳城市委、市府网站以及阳城所有新闻媒体的网络版上,同时又贴到市委、市府办和他本人的微博、qq群里,实现了以最快速度最大面积的发散与覆盖。另一件事,是以廖志国名义写了一份文稿,分别制作成报告与告示两种式样,前者上报省委及阳江、阳城市委,后者广告各地亲友、同事,主要内容是颂扬逝者丰功伟绩、高风亮节,表明尊重苏老主席生前愿望,丧事一切从简,既不搞大规模告别、追悼仪式,也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礼品、金钱,恳请组织与领导明鉴、监督,希望亲朋好友与社会各界谅解,等等。其实哩,逝者患老年痴呆症多年,病前根本没来得及想身后事,哪里还有什么生前遗愿啊!
报告呈到省里,省委龚书记、关省长、梁副书记、卜副省长等皆有亲自批示,要求转发全省领导干部效仿。省里多家媒体也在第二天刊登专文,予以大力弘扬。
那些发到网络、微博、qq群里的信息,也很快以几何级数转发、传扬,革命老英雄、忠贞于爱情、甘守寂寞晚年、后事不张扬等关键词,成为广大网友、粉丝们表达个人情绪的道具,顺势就将一位平常老人的因病离世,瞬间搞成了一场规模不小的网络追悼。也因此,苏老主席去世的消息,马上就广而告之、天下皆晓了。
52
报告送了,告示贴了,苏老主席的丧事,还是不以老人生前意愿与家属意志为转移,依然办得轰轰烈烈。
偌大的灵堂里,苏老主席久病的遗体本来就很瘦,现在静卧在鲜花丛中,又覆盖着阔大的党旗,更加显得弱小。可是,前来追悼、吊唁的人们,显然较少注意到那具花丛中的遗体了,大家所惊叹与关注的是灵堂排场之大,布置之豪华,来宾人数之多、档次之高。
灵堂正中,是黄一平撰写的巨幅挽联:一生正气,官品人格得百姓众口夸赞;两袖清风,勤政廉洁获朝野同声称颂。横批是:好人清官。
这副挽联,原本有几个不同方案:阳江市政协出了一副,内容主要是歌颂政协的团结统战政策,不太像是为个人写的挽联;阳江文联某作家写了一副,里面太多文言字词,一般人读不明白,需要作者本人在现场不停讲解,而且一讲就得十来分钟;冯开岭现任秘书、阳江市府办副主任也写了一副,冯开岭看了一眼就当场否定了。结果,冯开岭吩咐黄一平,道:“一平啊,这事恐怕还得劳你这个n大历史系的高材生。”
黄一平听了,内心不免一阵激动,知道这是老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便点头答应了。挽联写成后,黄一平有意颠倒了其中两个词的顺序,果然被冯开岭一眼看到,马上作了纠正与修改,并提醒黄一平送与廖志国定夺。
这副挽联,并不以完全工整取胜,却也做到基本对仗,最大的特色是用语平实、贴切、准确,读来流畅通顺、朗朗上口,而且,越琢磨越感觉有味道。黄一平在陪同守灵的时候,几次看到廖志国、苏婧婧夫妇对着挽联,一边口中默诵一边热泪长流。
苏老主席灵堂里摆满了花圈、花篮、挽幛,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涌来。花圈、花篮、挽幛摆放的顺序,完全是按照机关大小、职务高低排列,即使机关、职务级别类同者,又依据先上后下、先客后主或者彼此隶属关系、任职时间,显得极其有条不紊。黄一平明白,官场中人对这种排位非常讲究,当事人往往也很在意,数百上千个单位、人员,万一排漏、错、颠了哪怕是一个,就有可能造成不应有的后果。
为此,他悄悄请来阳城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瑞星,由他帮忙指导这种排列组合,包括追悼会上需要感谢人员的名单次序。赵瑞星作为多年的老组织部长,又做过几年老干部局长,办理过很多老人丧事,应付这种场面自然得心应手。只要他指定放好的花圈、花篮、挽幛,没有一个错了位置,而且,当显者则显,该隐者也绝不外露。
最高级别吊唁者,是全国人大某原副委员长、全国政协某原副主席。前者当年曾经在阳江工作过,后者是阳江籍人,都同苏老主席有不浅交情,分别通过秘书发来唁函、唁电,并嘱咐阳江人大、政协代办花篮。那些远在京城国家机关或外省、市、区任职、养老的故旧,也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哀思。
n省委、省府、省人大、省政协等领导机关均送了花圈,省里所有常委、副省长、人大和政协领导都送了花篮,多数机关部门也都有所表示。按理说,苏老只是一个地级市的政协主席,且已经离休二十多年,本不当有这种待遇,可是,如此隆重场面却又包含很多原因:一来哩,苏老主席是老革命,离休时又是阳江政协主席,还享受着副省级待遇,台面上也说得过去。二来哩,苏老主席为官多年,尤其又是在阳江这样官势旺盛之地,在省里的老部下很多,不少人执师徒、门生之礼,且徒、生之下又有了孙辈,这些人皆是实权人物。当今官场中人,对死者表达旧谊,其实是向生者展示情义。三来,也是最主要一点,则因为廖志国这个乘龙快婿,毕竟是正执掌阳城一方大权的主官,即使省里领导及部门官员,多少也应当给些面子。上对下或平级之间套近乎,没有比丧事更合适的平台了。
省里梁副书记和卜副省长,亲自来阳江吊唁,也是追悼现场最高职务官员。而且,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两人竟然同车并肩前来。
关于省里班子变化,最近又有一些新动向。前几天,北京刚刚来人对省委班子进行过整体考察,其中又重点考察了龚、关、梁、卜四人,据说反映之好连考察组都颇感意外。龚书记、关省长去向还是有些扑朔迷离,有说前者进京升迁,有说后者留守n省主政,但无论两位主官动与不动,梁、卜两人则是必然要动,而且双双晋升无疑。后两人最大的可能,一个在n省与关省长搭档,另一个到邻省担任省长,依然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看着廖志国夫妇跪倒在老人遗体前,哭得那般伤心,旁观者无不动容唏嘘,梁副书记、卜副省长的眼睛也红了。
鞠躬、握手、寒暄,一套公事例行了,梁副书记、卜副省长饶有兴趣地巡视起那些花圈、花篮、挽幛,主要是看上边的落款。到末了,灵堂正中的那副挽联引起了两位领导的兴趣。
“不错,写得相当贴切,读着也顺口,而且大气!”梁副书记颔首道。
“嗯,确实不错,遣词用语朴实无华,却又生动具体地概括了老人辉煌的一生。”卜副省长随声赞同。
“谁的杰作?”两个领导几乎不约而同问。
陪在旁边的廖志国、冯开岭,也是几乎同时招手叫来黄一平。
“阳城市委副秘书长黄一平,过去是开岭同志的秘书,是开岭重点培养的一个人才,现在跟我。”廖志国介绍。
“哪里啊,主要是志国同志培养的嘛,在我身边起步,在他手上成材。”冯开岭谦虚道。
“呵呵,看来两个领导有相互吹捧之嫌噢!”梁副书记伸手来握黄一平。
“也说明两个领导都真心喜欢、爱护这个小黄嘛!”卜副省长也主动同黄一平握了手。
黄一平脸腾的红了。不过,他心里却灌了蜜似的甜。没想到,因为一副小小的挽联,竟然让他出了这样大的风头,还受到两位省领导的赞扬。他不禁暗自庆幸,虽然在机关多年,却没有荒废读书,依然保持了较高的阅读率,特别是文学方面的修养。这倒不像有些同行,一旦做了领导秘书,整天就知道吃吃喝喝、拉拉扯扯,除了狐假虎威、咋咋唬唬,简直就是一肚子大粪加稻草。
既然省里领导都来了,阳江、阳城官场更是几乎倾巢出动。那个非常宽敞的阳江殡仪馆内,平常可以想象多么冷清,现在却忽然涌满各式汽车,全都奔向安放苏老主席的大厅,一时间竟然有了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的意思。
黄一平作为丧事的主要操办人,几乎日夜守护在灵堂,亲眼巨睹了那种极度的排场与气派,内心难免感慨万端。他想:为人者,皆说在世时不得平等,死后赤条条还原本色,一切皆无高低贵贱之分,也就归于平等了。其实,大谬不然也。
别的不谈,单看这苏老主席的死后哀荣,哪里有什么平等可言啊!在此之前大概一个多月,黄一平参加老家一位亲戚的丧葬,死者上世纪四十年代参加新四军,抗美援朝时被美韩联军俘虏,遣返回国后做了普通农民。比之眼前情景,那种丧事真叫简单、草率、可怜。
其实,所谓哀荣,与死者已然几乎毫无关系,主要还是做给儿女等活着的后人,特别是有权势者看。譬如阳城一地,也有些当年的老红军、老八路、新四军老战士等,还有些曾经担任过地市级领导职务者,有的因为没有留下子女,或者子女并无太大出息。那些人死了也就死了,吊唁者零零星星,追悼会冷冷清清,前来的领导大多行色匆匆。人死之后,不几年便销声匿迹,从此不再为人提及。可是,有些虽然官职不高、政绩平平,却由于子女做着大款、大腕、大官等,那祭奠、吊唁的场面与气势就非比寻常,该来不该来的要员都争着来,花圈花篮之类也很壮观。况且,这些人故去很多年,还时常在报纸、电视上被人提起,甚至每有关于他们的文集、画册、回忆录之类问世,逢到诞辰、逝世等纪念日,也总会有人帮他们组织追思活动。即使其骨灰同样放在烈士陵园或公墓,上边的鲜花、贡品也是络绎不绝,常换常新。总而言之一句话,死者的境遇,并不完全取决于生时功绩,而大多依其子女状况而定。
内心百般感叹,激荡着黄一平时起时伏的仕途欲望。为了自己的锦绣前程,他起劲地在苏老主席灵堂前忙碌着。
53
根据廖志国夫妇的交代,黄一平在吊唁现场需要处理的最难一件事,便是拒绝礼品礼金。
为了确保分文不收的底线,黄一平设计了一套全透明接待程序:灵堂里面不设账房之类,来宾登记席摆在走廊里一个众巨睽睽之处,所有来的宾客只记录姓名、职务。登记的同时,每人发放一朵配了别针的白菊花,以及一张由黄一平精心撰写、以廖志国与苏婧婧名义印制的《泣告宾朋书》。这份别出心裁的文告,为拒礼起到解释、挡驾、昭示的作用,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内容:一是报告苏老主席从生病到去世的情况,着重反映老人如何数十年如一日,以一位老共产党人的顽强意志、品质,同疾病作不懈斗争。其中最为令人动容者,是描写老人如何深明大义,忍受着难耐的孤独与病痛,放手女儿独自远赴美国治病,同时又支持女婿在江北带领阳城人民奔小康。二是介绍老人如何教育子女清白为人、清正做官,尤其要保持一尘不染的高度廉洁性。由此,在今天悼念、祭拜老人的特殊时刻,亲属不顾礼尚往来的人之常情,拒绝接受包括亲友在内的所有宾客礼物、礼金,完全是遵从老人生前教导,希望得到大家的谅解与理解。三是表示对老人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老人红色的革命足迹,继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四是对所有宾朋的光临,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一篇只有千字的小文章,居然让黄一平写得跌宕起伏、激情四射,既有革命英雄主义的大气概,又具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人情味儿。其文体、风格类似于古人李密的《陈情表》,内涵、格调则与儿女情长恰恰相反,通篇充满了催人泪下的悲壮情怀。来宾们读了,无不赞叹叫好。梁副书记、卜副省长让秘书特意多要了几份,说是带回去给身边人看看,也算是个有创意的教材与样本吧。
由于把关严密,丧事现场确实做到分文礼金、礼品都没有收,甚至还有些矫枉过正,将苏老主席以及廖志国老家亲戚的被单也退了。其实,按照当地风俗,那些东西虽然最终归为实物使用,可灵堂上却是作为挽幛,按理本不当退。
当然,也有些阳城、阳江前来吊唁的官员,或是出于感恩图报心理,或是希望增进情谊,难免也有试图悄悄私授者,一律皆由廖志国、苏婧婧夫妇婉言谢绝,或推给黄一平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此举,足令黄一平惊讶且感怀:看来,梁副书记的告诫真起了作用,毕竟钱财事小,政治前途事大。
不过,灵堂前也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似可称做花絮一类,有些出乎黄一平的掌控与意料,事后想想不免趣味横生。
花絮之一:阳城大酒店客房部经理于丽丽,阳城市体育局副局长杨艳,虽然皆是廖志国绯闻女友,却双双于苏老主席逝世第二天相携来到灵堂前,与苏婧婧三姐妹相拥而泣,持续时间长达半个小时。尤其那个于丽丽,哭得声情并茂、泪飞如雨,若不是旁边有人一把抱住,居然差点哭得背气昏厥过去。后来,倒是苏婧婧先止了哭,反过来安慰阳城来的两姐妹,说:“人已经走了,哭了也不能复生,还是我们活着的人节哀保重吧。”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