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1/2)
封凌左手和右手的字确实不同。
在科举考场上,时间紧张,一个不慎,是个人字迹就有变化。但毕竟朝廷对字体是有要求的,又有能人会辨别字迹,确定了笔锋之类的细节问题,自然还是很容易就让封凌过了复试。
封凌了解这一切,当然不会将上回那个张木的话放在心上。
坐在殿试考场上,所有学子都有些紧张。
先点名,再散卷,随后礼部走一下礼节程序,讲一讲考场规则再行个礼,显得这个殿试庄重严肃得很。最后发卷。
殿试只考一个。
策论。
这是一场选朝廷核心成员的考核,自然要对朝中、对天下都了如指掌,才能应对策论,洋洋洒洒写下影响天下的文章。
天下太平的时候,策论多是问一下学子本朝与前头各个朝代如何如何。天下不太平的时候,策论多是问当下的重要事情,转头写得好的,很快就会被放到早朝上讨论商议。
封凌收到卷子时,基本上心中已有了准备。
一眼扫下去,总共四道题。
每道题题目有长有短,短的两百来字解决,长得四五百字。总结下来,第一题说天下基层缺人才,第二题说天下军籍的不足,第三题说钱的预算决算问题。
最后一题,封凌顿在那儿。
前面三题可以说是没什么大问题,题目非常笼统俗套,但本质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只要懂一点行,亮点相当好写。
但最后一题问的是:如何使天下百年太平。
这道题说难不难,会拍马屁就行。说简单不简单,因为天下太平需要关注的点永远不止一个点。
封凌提笔写字,像是一个真正的十九岁少年郎,意气风发。
他从来不畏惧说一些犀利的话,毕竟皇帝喜欢。当朝陛下还能活个二十年,正是冲劲十足的时候,说得越是犀利,越是能讨得了他喜欢。
同时,他还要考虑另外几个考官的想法。比如保守一些的礼部尚书,比如非常爱算钱的户部尚书,等等……
每道题两千字朝上,当写到最后一道题时,封凌笔再度顿了一顿。多活了那么多年,他经历过很多事情。重新变回街头那穷苦少年郎时,才更意识到一些事情该怎么处理才最妥当。
封凌不知怎么,竟对着这题想起了傅辛夷。
要是她会怎么答呢?
该是天马行空,想象出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天下。
封凌当然不能以傅辛夷的想法来答题,但却意外受到她的影响,写下了开头:以点引线,以线构面。花有盛谢,国有兴衰,当居安思危,方能以不变应天下万变。
他写文章从来一气呵成。几乎是很肯定的写下了自己那么多年来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以最现实的例子展现到卷面上。何为现实?现实就是一个最普通的百姓所面对的一切。
人,是这个天下的根基。
当然,马屁他也没漏下,多夸了两句皇帝以前做出的好决策。
收笔,停卷,封卷。
考生陆续离开。
阅卷三日后放榜。
封凌离开时,转头看了眼皇宫。他记得那些年他与十二还算交好时,十二曾对他说过:“启光,皇宫是一个囚笼。在上头坐久了,你会看不见旁人,更看不见下面。”
他当时回答十二说的是:“不是看不看得见的问题,是乐不乐意看的问题。陛下从未将皇宫看成一个囚笼,这儿就不是一个囚笼。殿下将这儿视作囚笼,这儿就是囚笼。”
都是皇子了,还那么多矫情的话。
真是吃多了饭,不知道天下柴米贵。
封凌轻笑一声,继续顺着大流离开。
……
阅卷日。
八名考官轮流阅卷,一人一桌,看得最顺眼的打圈,接下去三角、一扛、一和叉,以此代表顺眼度逐渐减少。最后圈最多的十份考卷,送到皇帝面前,皇帝亲自点前三名。
今年春闱难,能走到殿试这一步的,对国之大事都有了解,每一题都能讲出点道理来。考官们看着看着,纷纷点头,觉得不少人想法让人眼前一亮。
可惜亮点虽多,完美无缺的少。
一个考官拿到了一份卷子,看到了上面工整的字,先一步点了点头。字好看,不错。
第一印象有了,他开始看内容。
不看不知道,一看倒抽一口气。这第一题大部分人都以国子监为切入点,这没什么问题。结果这人竟然说让国子监另劈一院,专设师学,去天下讲学扫盲。
这是何等荒谬!
但考官细看下去,这人细节写得非常好,说了一下扫盲益处,老百姓懂了很多基础务农的知识,就乐意去想办法用学到的东西去改善自己生活。
这文章就是让人觉得:好像也不是不可以啊?知识改变命运,并不止是科举一条路。挺有道理的。而且老百姓学点基础,犯不着用纸笔,而有点上进心的,自然会主动借着机会来学习,这就打了民众基础。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