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化被动为主动(1/2)
天色微亮,寒气逼人,幕府山南麓的紫阳观周围依然是篝火连绵炊烟袅袅。
为了更好地实施以工代赈的计划,刚喝下两碗粥的朱道临再次与长辈们聚在一起紧张商议。
玄青道长立刻与三位师兄弟商议,一致认为朱道临的办法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我看,或许真有人在背后捣鬼也说不定,毕竟道临从外海弄回的东西利润实在惊人,估计已经让某个势力强横的人生出了觊觎之心。”
原本按照玄青道长等人的意思,把所有尸体搬到道观东北面隔着一座矮岗的山脚掩埋即可,但是刚一提出便遭到朱道临强烈反对,理由非常充分,也非常强硬:
玄青连忙摆手:“非不得已不得行此下策,好不容易树立起了好名声,若是与官府闹翻了,今后恐怕再难挽回!”
随着玄方道长一声吆喝,两百青壮立刻站起,自觉寻找各自头目排成十人一队,肃立在不怒自威的玄方道长前方,从几位年轻道长手里接过一条条红色布巾系在脖子上,然后在各自头目的带领下返回流民中间,继续履行自己对玄方道长和苍天诸神发下的誓言。
直到这个时候,一夜未眠的紫阳观道士们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虽然接下来的安置和以工代赈仍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包括玄青道长在内的所有人心里都明白,紫阳观算是度过了一场无妄之灾。
“这得需要多少银子啊?”大师伯玄岳惊讶地询问。
相比之下,特别隔离出来的十个营共五千二百余名老弱妇孺,无疑是两万六千余流民之中最幸运的人,她们不但获得紫阳观道长们最好的照顾,还不用去干任何的重活苦活,只需耐心等待两天,矮岗西面专门区域的五排木板茅草房、五十个灶台和五个公共厕所修建完毕,她们就能全部搬进去,安稳度过可怕的严冬。
“试想一下,在如此强大的势力面前,还有人不顾应氏家族面子,也不怕得罪我道门,躲在四大粮商背后对我发起攻击,可见其势力绝不在应氏家族之下。”
玄青道长等人深以为然,却对此毫无办法,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寄望于朱道临身上,希望朱道临尽快进城弄清情况,尽可能买到足够的粮食,哪怕多银子也不在乎。
玄青道长看到朱道临久久沉默,着急之下大声催促:“你倒是说话啊!”
如今整个大明朝风雨飘摇,北有肆无忌惮动辄破关南掠的满清,西有声势浩大席卷整个西北的农民起义,南面是土著暴乱不止的云贵和广西,就连福建的闽西地区,也在上个月发生声势浩大的矿工暴动,再加上朝廷各派争权夺利相互攻坚,国库空空如也朝不保夕,哪还有能力治理动乱不堪的国家?
“嗯,不错!道临,你猜出是谁没有?”二师伯玄玑非常敏感。
“师傅,二位师伯、五师叔,我想在两天之后,把八千左右的流民调到矮岗西面,还是以营为单位平整土地,搬运碎石,挖掘两里长的引水渠并用石头砌起两边,再调五千左右的流民,扩建改建道观前方一直到金川河北岸的道路,要求路面宽三丈,路基也要用石头砌好,修好之后两边载上树,完了再去修西面码头。剩下八千人跟随祖庭派来的百余工匠,全力修建紫阳观两座偏殿,这么一来,不但能把两万余流民分到三个地方便于管理,还能保证两个月内人人有事干。”
朱道临摇摇头:“暂时还猜不出,如果真有人觊觎的话,这个人绝对不是一般人,因为应氏家族是本地乃至整个江南根基深厚的名门望族,应家小女又是魏国公徐弘基极为宠爱的二太太。”
紫阳观前方台基下,最后一批从流民中挑选的两百青壮正在歇息,他们每个人都刚刚喝下两大碗插根筷子能竖起来的米粥,不但盐味十足,还有一勺咸菜。
第二,既然无能腐败的官府不择手段把两万余流民赶过来,他们就有责任为死去的流民收尸,否则老子就带领几千流民,把所有尸体搬到应天府衙和上元、江宁两县衙门里摆放!
第一,不能留下有朝一日被某些恶毒之人攻击诬陷的把柄,更不能留下可能发生疫病的隐患。
其中一个营五百六十人跟随几名年轻道长前往小溪下游,抬起数日来集中于此的五百余具尸体,搬到南面三岔路口的一溜马车上,由上元县衙派来的衙役、仵作和苦力运往官办焚尸场处理。
考虑到两天后茅屋建成,就会多出上万名紫阳观建造工地无法消化的流民,反复考虑一上午的朱道临提出真令人挠头的问题后,接着说出一系列解决办法:
朱道临抬起头,嘿嘿一笑再次提出建议:“这么吧,粮食的事包在我身上,除了应大掌柜的三万石不算,半个月内我会再运回三万石,绝不会让师傅和师伯师叔担忧。不过,恳请师傅和师伯师叔也支持我对外做出个强硬姿态,好让某些人睁眼看看,我们茅山上清派不是那么好得罪的。”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