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二八章 待宰的羔羊(1/2)
华族在准备西北之战,沙俄人也在准备自己的东征。
亚历山大2世很聪明,既然西边行不通,那就向东。
向西的话,就要同几乎真个欧洲为敌。而向东,他们只要对付华族,而且能够得到西欧诸国的支持。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支持。真金白银、枪支弹药,英法我愿意提供。
换作是谁也能够看出其中的好处。更何况此时的沙俄,正处在财政危机之中。没有英法的这笔钱,内部势必要乱起来。
现在沙俄只要出人打仗就行,不用担心后勤,获得的贷款还能够改善财政状况。
等到接下来,战争不断推进,他们还可以继续跟英法伸手,要更多的东西。
奥伦堡乃是沙俄东南部的1个核心城市。
这里的军队和物资,通过哈萨克草原边缘的堡垒线,源源不断地送输送到伊犁河谷。
他们还强制伊犁9城的居民为他们修建堡垒。
在伊犁河谷的很多战略要地都能够看到修建堡垒的工地。
天气转暖之后,冻土融化,施工的项目猛然增多。
沙俄人的物资也很紧缺,他们进1步压榨当地的华人。
惠远城内,1名身穿蓝红军装的沙俄军官指着西城的1片居民区说道:“将这里改成军营,所有房屋的围墙全部拆除,在外围重新建造1道围墙。破损的房屋要重新修缮。”
他身后站着几名穿着蓝灰色军装的军官,还有几个留着辫子带着瓜皮帽的满清官员。
在那1堆满清官员中,有1个年轻汉人官员小心地对领头那满官说道:“大人,这些百姓怎么办?”。
伊犁将军府投降之后,有1部分人不愿意做沙俄人的走狗,找机会偷偷逃走了。
当然了,这些人大部分都死在路上,想要从这里逃出去可没那么容易。
还有1部分人留了下来,不管怎样,惠远城内还有数万百姓。
领头的那名官员是伊犁抚民同知伊尔图。
伊犁将军扎拉芬泰在投降沙俄之后没多久就病死了。
这是伊犁河谷数十万军民的冤魂将他给带走了。
扎拉芬泰死了之后,伊尔图接替他成为了沙俄在这里的代言人。
他们还成立了1个大清国伊犁留守府。
伊尔图用眼神阻止手下继续说下去。
“主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这里还剩多少人?都死了1半了,还有1部分人跑了,剩下的人赶走就是了。”伊尔图小声说道。
“是,大人。”那手下无奈说道。
都已经这样了,破罐子破摔吧。反正他们已经成为历史的罪人。自己都朝不保夕了,哪里还管得了那些百姓。
惠远城内现在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这些都是沙俄人实施暴行的痕迹。
城内剩下的居民小心翼翼,他们没有别的想法,只想要卑微地活着。
然而乱世人命贱如狗。
活着哪里有那么容易?
哈萨克仆从兵天天在城内巡逻,这些人几乎每天都要闯入百姓家中劫掠。
年轻的女子,在这座城内根本就不敢露头。
在暴徒统治的城市中,哪里有安全的地方?
沙俄人1句话,那些满清余孽就要动起来。
于是那些居民遭殃了。他们穿着单薄的衣服,被哈萨克从家中赶出来。
1些人抱着孩子苦苦哀求官差行行好。
这些官差的身后跟着凶神恶煞的哈萨克仆从兵。
那些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用弓箭将那些百姓给射成筛子。
几次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反抗。
他们只能任由官府摆布。伊尔图将这些人集中安置在城东的1个废弃宅院。1间屋子里面要住上几十人,不管老弱妇孺都要挤在1起。
很快官府的人过来安排活计。
他们被安排去拆毁自己的院子,帮沙俄人修建军营。
干活的人才能够得到食物,但是那1点食物都不够1个人吃的。
每家都还有无法干活的老人小孩要养活。
春天就要来了,但是惠远城已经死了……
南疆的准部回回也都投靠了沙俄人。
他们的地位还要比伊犁河谷的汉人移民更高。
现在的天山以南形成了4个等级的人种。
沙俄人是上等人,其次是那些跟着沙俄人杀来的哈萨克人。
他们是沙俄人的仆从。
接下来是山南的准部回回,这些人还能保有自己的财产,只不过要上交重税。
最底层的就是那些乾隆年间从陕甘迁徙来的汉人移民。
他们朝不保夕,丝毫没有安全感。
伊犁河南,广仁城东南面30里外有1处小村庄,村庄的名字叫榆树村。
这是1个汉人移民村落,村子里面1共住着70户居民,大部分都姓李。
听说当年榆树村的先祖被发配到这里的时候从老家带了1根榆树棍子做拐棍。
等到地方的时候,先祖将棍子插在地上,没想到第2天早上,原本干枯的棍子上竟然长出了嫩芽。
现在1百多年过去了,这颗榆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古树,村子里还有很多小1些的榆树,都是这棵树的子子孙孙。
村子里的人将宗祠设在树下面,年年祭拜。
大家看到了这棵树就会想起自己的根在哪。
榆树村位于1处山谷,背靠着南天山,位置偏僻,因此到现在还得以保全。
然而那些哈萨克人祸害了城池内的汉民之后,终究会将屠刀对准他们。
李2楞手中拿着1杆铁枪站在村口的土堡上。
将军府投降之后,给各乡各村都发了通报,让大家安守本分。
榆树村这样偏远的村子躲过了第1轮抢劫和屠杀,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他们知道杀进河谷的那些外人在烧杀抢掠。
于是村子里的几个家族商量好将青壮给组织起来成立护村队。
这些边疆的汉民,他们骨子里的彪悍在环境的逼迫下不得不苏醒。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