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众官吏同心制铁甲 钟鸣岐…(1/2)
付监史已被邓知府表奏,升至从5品。
这几年冶铁所有了银子,1个熟练铁匠1年能得2、3十两,故而工匠们徭役期满也愿留下,打制的铁器也越来越好。
郑天野1到,2人商议打造重甲之事。
正宗鱼鳞甲要1片片打制,1套铁甲1千多片,5百套1年都未必做得成。
取炒熟之铁,尚未冷硬之时,趁热打制成薄铁叶,当省时省力不少。
2人饭后与工匠们商量来比划去,决计用方块鱼鳞甲、皮绳十字扣穿连。
头盔则用6瓣铁叶,穿拼时可放大缩小,1面打造,1面送回几套样品给邓兆恒。
邓兆恒觉得过于粗陋,但郑天野附信说,若按以往办法造甲,5百副将耗时1年左右。
邓兆恒哪里等得起,唤来郝万里和工房任副主事,让老何、赵宏几个穿上铁甲。
4十来斤铁片穿身上,1动哗啦响,挥刀走了几个回合,彼此用铁甲接了几刀,经得住刀砍斧剁。
郝万里:“两军阵前,铁甲之士更勇猛。却是躲不过、挡不住,才用甲扛1下,脆弱处被震伤、骨断常见。”
郝万里拿过红缨枪1个抖刺,枪尖儿在老何胸前停住,“鱼鳞甲刀砍斧剁都不能透,唯以枪挑,可从甲叶缝隙间刺进。”
老何:“若非整片铁甲,再厚也经不住刀枪挑刺,1旦刀尖插进缝隙,无论是皮绳还是铜丝都会被切断。”
郝万里:“元人的重装骑兵,胸、背、臂、腿几大块铁甲相连,甚为坚牢,但笨重不便。而今鞑靼、瓦剌军中偶见,已是寥寥无几,我朝亦以棉布甲为多。”
任副主事道:“若胸、背整片铁叶,肩、臂、腿连之以鱼鳞甲,则可取2者之长。整套甲胄降至1百多片,重量能降1些,却不怕挑刺,且更省时。6瓣头盔若改为3瓣儿,正前方1块,侧后两瓣防护更好。”
郝万里问:“将士体格迥异,胸甲大小如何定格?”
任副主事:“胸背甲取中,大者多穿鱼鳞甲片即可。”
众人深以为然,邓知府:“就依当下议定,年前后这批重甲送至宣府。”
众人散去,邓知府唤来了户房主事李墨林。
李墨林知道,邓知府在朝廷上下已名声在外,升迁板上钉钉,自己日后的提拔多半会仰仗他,对邓兆恒是心服口服。
得知邓知府要给宣府打造5百套重甲,李墨林心里有些犯嘀咕。
这几年府库进出的银子翻了几倍,尤其对边关的支应如流水1样。
1听这事心道:5百套重甲,1、两万银子,这样大笔地1年出几回,弄不好又得寅吃卯粮。
李墨林见礼后虽面带微笑,却是言语少,邓知府便猜出了他几分心思。
“李主事,5百套重甲的事想必你已耳闻,放心,我不用府库1两银子。”
见李墨林诧异,便接着道:“我这里有黄金千3百两,为河东盐池刘员外所赠,先做此项耗费。待送至宣府时,我自向圣上告表刘员外大义之举,平阳这边你先知即可。”
李墨林心里惊了1下,邓知府与刘员外在唱什么戏?盐池刘员外与料御史每年来拜知府大人,李墨林自是知道。其中金银的往来,也只是猜测,没人敢说出口,哪怕对家人都不漏1字。
他也看出,邓知府对刘员外家族敬而远之,相互井水不犯河水。
心里恍然,邓知府是要借此与刘员外脱了干系,又助了边关,还给刘尚书1家送了顶推不掉的高帽,1举3得;只是失了千两黄金。
不禁道:“大人胸中明镜高悬,义理浩然,属下实是敬佩。”
邓知府见他看透又说透,叹了口气,“李主事,你我都知,为朝廷做事,仅1腔赤诚不够,还得天时地利人和。天下如此,我们都没有它途可走。你这些年为平阳鞠躬尽瘁,我也确是离不开你的辅助,才让你在此屈就多年。我朝1百5十9府,在平阳你的用处更大些。再熬几年,看有无新变化。”
李墨林岂能不知,也就是邓兆恒,换旁人稀里糊涂干几年不出事,升官走人。正因如此,他才觉得邓兆恒是个有前程的人。
“属下能得知府大人携领,为朝廷尽绵薄之力十几年,自觉乃人生1大幸事,愿在大人辖下再多几年。”
邓知府哈哈大笑,“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不过你我确是志同道合,我也感甚幸。有1想法,想听你的见地。”
李墨林:“大人请讲。”
邓知府:“我欲让平阳7品以上官员、府内大户、富商每家捐重甲1套,多者不限。”
李墨林:“大人,1套重甲数十两。”
邓知府:“按市价打造应在3十两以上,折进我们平阳自家的铁和役夫,最低估算,2十两起。”
李墨林问:“是自愿、还是摊派?”
邓知府嘿嘿笑道:“若自愿,怕只有官吏了,所以才唤你来,你对本府商贾、大户有底细,如何做成此事?”
李墨林:“本府7品以上官员1百3十余人,而大户、富商尚无确切数目。”
邓知府摇头,“1百3十套太少,至少两千套,加上先打造的共两千5百套。”
李墨林惊道:“2千套折银4万两,1下摊派这么多可是从未有过。”
邓知府来回踱着步,“当下看,平阳府出这4万两是不少,而1旦宣府危机,朝廷必令河南、山东、山西全力驰援,那时就不是4万两了。若腾总兵手握数千重甲精锐,将鞑靼挡于燕山之北,我这4万两就是1本万利。你速去操办,尧帝爷保佑,敌来犯之前将铁甲送上去。”
李墨林道:“大人,即使银两筹齐,如此多重甲也难短时内打造成啊。”
邓知府:“你说的是,还得找工房想办法。”
李墨林走后,邓兆恒又与任副主事商议。
任副主事道:“大人,冶铁所聚集铁匠不过百人,两千套年前无论如何制不出来。城内作坊,1天打制铁叶不过3、5百片。依此算,冶铁所年前不过能制1百几十副,必是要征招各州县铁匠了。”
邓知府:“凡参与制甲者免除本年徭役,每副铠甲补口粮1两,你看如何?”
任副主事:“大人,能打锄、镢的未必会打铠甲,得有行家指教,眼下是缺会制甲的熟练工匠。”
邓知府问:“哪里能找些行家来?”
任副主事:“兵营里有些老军士对铠甲熟悉,虽不会打制,却是知道怎样造甲。”
邓兆恒想到了郝万里,“你且待我消息。”即刻亲自骑马往守备府去了。
郝万里自是不能推脱,选了对铠甲熟悉的5十人,任副主事带着奔蒲州去了。
邓知府给郑天野、付监史写信,看能否从潼关守军处借人,同时向各州县征招铁匠,口粮可提1提。
郑天野原想安排妥当便回平阳城,却是哪里走得开。
正犯愁间,户房钟鸣岐自陕西巡查而归。
郑天野:“来的正好。潼关储将军我虽拜过,却不如老兄与将军交往多,再回潼关替我走1回,把懂铠甲制作的军兵请来。凡来1人,完工后赠重甲1副。”
钟鸣岐:“在下与储大人也是过年、节带几坛酒拜1拜,实不敢承诺。”
郑天野:“老兄定要做成此事。北边情势紧迫,知府大人催得急,边关起刀兵,想储大人会答应。”
钟鸣岐这1趟赴陕西巡查,1去1回两个月,正要兴冲冲回平阳府,却只好次日返回潼关。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