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章 遥相呼应 共破曹军(1/2)
杨弘调了十万人马前往北关助战,纪灵有地势之利,又占据人数优势,挡住曹仁的前进道路。 双方战事胶着,各不相让。
淮南东部徐晃战胜张勋,乘胜追击,直逼寿春东南方要塞红橘林。寿春的十万守军,袁术说什么也不肯再调出,杨弘也一时没了主意。
李丰建议袁术:“孙将军的江东军主力正在长江南岸待命,何不调来救援寿春?”
杨弘不同意:“陛下,孙策居心叵测,还得防着他。”
袁术不以为然:“伯符是真心归顺于朕,朕知道的。再说,不叫江东军来,你能搬来其他救兵?”
杨弘哑口无言。袁术亲自下令,让江东军入淮南作战,抵御徐晃。
入淮南作战的江东军如猛龙过江,气势汹汹地直奔寿春而去。孙策给徐晃写了一封信,说:“如今袁术信任我军,我军将先行夺取寿春,等待朝廷大军。”
徐晃知道江东军是“友军”,但曹操早来书信,要他们切不可信任孙策。既然孙策明说要夺取寿春,徐晃也不敢停留,加快行军速度前往寿春,怕事情有变。
再说曹仁听说徐晃击败张勋,已向寿春进发,怕徐晃抢了头功,心里着急。此时孙策派来信使,向曹仁献计,指出寿春东部有一条道路从湖泽中穿过,可绕过北关抵达寿春,愿意派人引导。曹仁大喜,立刻分兵,一路留守北关,自己亲率一路随信使进入湖泽之地,沿小路向寿春进发。
孙策也向纪灵写了书信,说曹军会从湖泽绕道,要纪灵布置小股部队埋伏就可以击败曹仁。纪灵听从孙策的计策,在湖泽中埋伏,果然等来曹仁,曹军中了埋伏,有被射杀的,有被赶入泥沼淹死的,有被追赶上乱刀砍死的,总之损失惨重,曹仁带了几千残兵被三面包围在湖泽边缘,死守待援。
徐晃强行军至红橘林,红橘林已经是空城一座,淮南军早已撤走,江东军也没有占据。徐晃派人东西南北都仔细探查过后,才率兵进城。
徐晃见如此重要的关卡已经无人据守,心想淮南军应该兵败如山倒了,想来孙策有很大的可能会占领寿春。他想到这里,不敢久留,也不在红橘林部署守军,带上全部人马直奔寿春。
路遇一条河流,河上桥梁已经毁去,但河东岸留了大量船只,并留下石碑,刻了文字。这是孙策给徐晃的留言,说是淮南军撤退时毁去桥梁,船只是江东军留给朝廷大军渡河用的。
船只都是小船,需要来回运输部队。徐晃下令迅速渡河,船只不停地往返河流两岸,将部队运到对岸,直至天色渐晚,才运完二分之一。当最新一批士兵运至河中央时,对岸突然火把林立,杀声四起。从四面冲出部队,连名号都没有报,就杀向河边的曹军。
渡过河的曹军早已经筋疲力尽,解甲休息,突遇伏兵,猝不及防,被杀死的,被赶入河流的数不胜数。没渡河的曹军眼看着对岸发生变故,却不能帮忙。徐晃也没有渡河,他跑到河边,向对岸眺望,夜色中,只有大片火光,看不到对方的旗号。
突然他身后也想起号角声,他急忙转身看去,又有一路兵马从岸这一边发动了袭击。徐晃立刻明白,这船是孙策留给自己的圈套,要么他就是和淮南军合谋要埋伏自己,要么他就是要独吞寿春乃至淮南。无论如何,现在先冲杀出去,再做打算。
徐晃也不再管对岸和河中心的将士,他率领尚未渡河的曹军,沿来路冲杀出重围,再回到红橘林时,见红橘林城头又挂满淮南军的旗号。张勋又重新占领了这里,堵住徐晃的退路。
曹军两路先锋大军都陷入了包围。虽说淮南军和江东军将各条道路封锁,但送给曹操的信件总会送到的,只是早晚的问题。
.
名扬在庐江,密切关注着淮南的战事。同时他正面对着步步进逼的于禁。
于禁接到曹操的命令后,就带领全部人马从蕲春出发,进入庐江境内,马不停蹄赶往庐江,想尽早占领庐江。
名扬从边境到庐江中间设了六个埋伏点,当于禁接近第一个埋伏点时,发动进攻的时机未到,名扬就撤往下一个埋伏点。于禁接近第二个埋伏点时,时机仍然未到,名扬就撤往第三个埋伏点。一路上,名扬要求各地官员盛情接待于禁,一方面向朝廷“表忠心”以麻痹于禁,另一方面就是拖延时间。
名扬在等进攻的时机,那时机是什么呢?就是淮南那边,孙策向曹军发起进攻的时候。因为要撕破脸皮,就得两边同时撕,若一方抢先行动,说不定另一方就会暴露真实意图,反受其害。
就在徐晃渡河遇袭的那个晚上,于禁带兵来到第五个埋伏点。这是一处茂林,冬季到来,只剩下枝枝桠桠。于禁本想找个地方安营扎寨,可一路上都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这片林子更加不适合驻扎,他下令迅速通过树林,出了树林就休息。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