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贷款下来了(1/2)
“够呛!最快也得正月十五以后了,没赶上好时候啊!这要是赶年前出菜,咱可就发财了!”
“爸,菜苗的出的怎么样?”
这一笔一万块的贷款还是人家秦书记亲自去县里找了有关领导之后,又跑到县信用社帮着说情才特事特办的。
经过一番商量,王海按照大儿子的说法,说出了自己想把自家果树地那一片地方都承包下来的想法。
对于自己这个脑光好使但是却又无比贪玩的儿子,王海也没了办法。人家现在身后站着刘彪和秦书记两个大靠山,自己想打他一顿都得好好考虑考虑后果。
因为唯有父母才会为了自己的孩子甘愿放弃所有,一心为孩子考虑,哪怕为此吃尽苦头也从不后悔,退缩。
总算是活过来了,明天开始加快更新速度!求收藏,求推荐啊!
整个三个大棚建完了,一万块钱的贷款也的差不多了。心急如焚地王海赶紧召集人手就开始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抢种各种蔬菜。
当然了,这是作为农业用地,要是变更为工业用地,或者用来开发房地产等商业用途,那可就不是这个价钱了,至少要翻上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才行。
也是通过这些专家的到来王勇才知道,早在五几年我们国家竟然就引进了大棚种植技术,并且在京津地区和东北地区推广。
说起来,他身上这杆**之所以敢这么明目张胆的背出来,可没那么简单。要知道这时期国家可是在狠抓禁枪工作,就是**也不行!
整个一片地大概能有十多亩,都是在一片山坡向阳地上,位置还算是不错的。只是因为大部分地下都是沙土地,所以算不上好地,只能算是二等地。
在后世一零年以后,想要建一个大棚,那每平米的造价差不多要五六百块。可是这年头,五六百块差不多可以建一间房了。要知道村里三间房的费也就三五千块罢了。要是简陋一点,两三千块也能凑合。
很多村里人都在今年把长得好好的苹果树给刨根了,因为这几年苹果根本不值钱,便宜的时候一块钱都能买上一大篓好几十斤,根本比不上种白薯来钱。
村里在别处给这些地块的主人换了一下,然后每年王海只要给村里交十亩地的地租就行了,完全不用跟地的原主人打交道。
把这片面积大概有五亩地的果树地拿到手里之后,村里老赵书记也通知他果树地周边的十亩地已经由村里出面帮他拿到手了。
王海家的这块地周围除了老王家一大家子人之外,就是南对门老陈家的,包括对门的陈国栋,还有王勇同学李忠理也就是陈国栋的大哥陈国军家的。
这家伙还嫌王海弄出来的规模太小,一个劲儿的撺掇着王海扩大规模,最好把十亩地全盖上大棚,而不是现在的仅仅三个。
王海的感慨让王勇很是无语的翻起了白眼,他知道就像是南巡首长自己说的,国门一开,免不了苍蝇蚊子一起飞进来。受到国外各自思想的熏陶,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的和人员的蛊惑,像秦书记这样能积极主动为民办事的公仆可是都能上七点新闻了。
麻雀这东西就跟耗子似的,怎么打都不见少。王勇这些天天天至少也干掉了有百十只了,可是每天一出门,电线杆,墙头,树上,田间地头,柴火堆,屋檐下,仍然到处都是它的身影。
从十二月中旬开始下种,到如今已经一个月了,眼看着春节都要到了。至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放假之后,王勇还一次没来过呢,天天带着一帮小伙伴们满村子乱窜的去打麻雀。
贷款下来了,虽然只有一万块,可是也够王海建上两三个大棚了。毕竟这年头某些方面的物价,尤其是咱们能够国产的货根本没法和后世比。
“今天我就没动手,光让高贵练手了!对了,赶正月里能出菜吗?”
老王家一大家子人自然好办,王海挨家挨户的走了一遍,就都说好了。对门老陈家包括他大哥也没啥说的,实际上村里人对于这些果树并不看好。
不过因为王家庄地处偏僻,估计就算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末,房地产开发也开发不到他们村子这里。
刘彪带着好几个各县和市里的饭店的老板们过来看过及次,这让王海完全放下了担心,因为不管盖几个大棚,所有的菜种出来就不用怕卖不掉。
这次三个大棚里种的都是经济价值更高的一些蔬菜,比如黄瓜,茄子,西红柿这类高产,市场价格也更高同时也更受市场欢迎的蔬菜。
如今王勇的名声在附近十里八村的可一点不比他爸王海小,谁不知道这个背着**到处闲逛着打鸟的小子就是王海的大儿子,那个如今让王海赚了大钱的大棚的“发明家”。
只是那时建的都是小拱棚,,不适和在寒冷的东北,华北地区的冬天使用。后来,经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种植户的不断改进,才出现了现在人们见到的这种占地一亩多的冬暖式大棚。
“今天打了几只?”
为了这片地,王海按照大儿子王勇的交代,提出用他家的一等地和二等地跟其它人家交换,不够的算是从村里买的,每年给村里交租金。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