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理论探讨(1/2)
临城县地处平原,粮食作物以稻、麦为主,一年两种两收,在“以粮为纲”时期是省里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后,因种植作物单一,市场粮食价格一直上不去,沦落为一般地区。
周胜利被安排去的村是距离临城的中心区域20公里的肖家疃村。
肖家疃全村两千多口人基本上全姓肖,六百户人家从事黃豆加工的有二百二十多户。
周胜利和铁仁海去的这户的户主叫肖世俊,是村里第一个从事黃豆加工的。
他说,他们这里的农户祖辈上就会用木榨压榨豆油自己食用。一个农户每年食用十多斤豆油,不够占一次木榨的,所以等到秋忙过后,五、六户人家合起来,每家拿出一百多斤黃豆,加工十多斤豆油,留作明年全年食用。
这几年村里有些人到城里打工,没有时间自己加工,就把黃豆提到继续从事加工的他的家里,按这一带加工豆油的出油率,给一百斤黃豆,返还十斤豆油和九十斤豆饼,另付十元钱加工费。个人不愿意要豆饼的,折成价格抵顶加工费。
肖世俊从报纸上发现,外地有用机器榨豆油的,出油率由木榨加工百分之十一的出油率提高到百分之十八。
一百斤大豆用机器加工不用一个小时,除了加工费还另挣七斤豆油,净挣十元钱。
一天加工十个小时就得一百元钱,超过脱产干部一个月的工资。
他让在城里上班的亲戚打电话咨询了生产厂家,全套设备得五千多元钱。
他自己掏不出这些现金,约了另外四户人家,每户一千元,凑齐了钱购买回机器。机器加工用人少,他们几户分工,有的在家负责加工,有的在外面联系豆油和饼渣的销售市场。
一个冬天,他们不仅赚回了购买机器的钱,还每户分到几百元的现金。
有了市场,他们又到东北三省大豆产区联系购买大豆,长年从事大豆加工,生产豆油。
别的农户看到他们这几户挣了大钱,也学着凑钱买机器。
机器生产厂家也是跟着市场走,见他们生产的设备这么受欢迎,又研发了豆油自动加工生产线,一条生产线五万多,生产能力提高了数十倍。
最先从事机器加工的肖世俊又联合几户乡邻上了这种先进的生产线。
“你们从事大豆加工以来市场行情一直好吗?”
周胜利问道。
肖世俊回答说:“去年就不行,东北三省大豆产区大豆减产,原料价格太高,好多过去吃豆油的人改吃别的油,全年开工不到二百天。”
“遇到这种情况有没有投资户中途要求退出的?”
肖世俊说:“我们入伙时都签了入伙文书,没有碰到,村后几户入伙时没签入伙文书,去年行情不好,有的要退伙撤资,另外几户不让,吵了好几架,最后还动了手。”
周胜利道:“可以把你们的入伙文书拿给我看看吗?”
肖世俊说:“当然可以。”
他指着钱仁海说:“钱科长带着上面的记者来过,记者看过,还捏了影(拍照)。”
周胜利看到的入伙文书是从学生的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上面单行写着四个字:入伙文书。
下面直来直去地写了几条:
我们五家自愿入伙,购买大豆加工生产机器。
一、全台自动生产机器共用五万壹千贰百元整,每户一万零贰百肆拾元整。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