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半年变化比十年大(1/2)
第590章 半年变化比十年大
上下游产业并没有高低之分,印刷厂是出版社的下游产业,不代表他的地位低或者作用小。
尤其是对国文社这种大型出版社来说,每年书刊发行量都是几千万册,印刷、装订质量跟不上、效率跟不上,将会引发很大的负面影响。
自建社以来,国文社的书刊印刷以及发行全部都是交给新华系企业来做的,印刷业务是燕京新华印刷厂负责,发行业务是新华书店负责,国文社的业务的就是出版。
放在二十年以前,这当然是没问题的。
但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将印刷和发行两项重点业务拱手让于人,这对于国文社的发展并不是好事。
发行方面暂时没办法,因为新华书店目前确实仍是国内最大的图书发行渠道。
但印刷业务却是可以收回到自己手上的,书籍的印刷环节看似简单,实则是个非常精细的活,国文社的印刷业务在别人那里,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去沟通协调,收回印刷业务可以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光是老书重印这一项业务,每年就至少可以给国文社省下三四十万的成本,更别提其他。
程早春在跟林为民详谈完之后,也认可了他的想法。
过几天再开会,关于国文社自建印刷厂的提案被拿到了会上讨论。
听说社里是打算购买新华印刷厂淘汰下来的机器进行生产,有人发出了和程早春当初一样的疑问。
“我们国文社的印刷厂为什么不迎头赶上时代要求,从电脑印刷起步,而要使用落伍的设备建厂?”
“是啊,这有点与改革背道而驰吧?”
同事们的意见有些尖锐,程早春不慌不忙的说道:“上马电脑印刷当然是大趋势,但大家不应该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
他的眼神扫过众人,“我们国文社每年的重印书有多少?”
他问完这个问题,大家互相看了看。
国文社建社四十年,底蕴厚重,每年有大量的重印书,数量以百万册计,这些大家都了解,他们也明白程早春的意思。
“新建的这个印刷厂,首先要满足的是社里这些重印书的印刷,然后就是通文社的业务。
而社里的新书业务,则仍旧交由新华印刷厂和其他几家印刷厂来共同负责,他们的设备新、技术新,正好可以满足新书的印刷和装订要求。
我的想法是,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对于我们国文社来说,这才是最实际的改革。”
众人听完他的话,脸上的表情微妙。
这话可不像是老程说出来的。
程早春这个社长是书生型的,平日里大家对他的评价都不错,唯一诟病最多的就是他的保守风格,很多外面出版社都已经实行的政策,在国文社却迟迟不落地。
今年以来,这种情况倒是好转了不少,众人也都明白,这跟林为民上任总编辑有很大的关系。
林为民这么多年一直跟老程穿一条裤子,当总编辑更是老程力挺,为此不惜拉上卫老太太去署里找领导对线。
现在好了,自己造的孽自己还。
他把林为民拱上来,林为民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搞事情。
年初编辑部绩效考核制度落实,然后又引进金庸作品集,现在又要自建印刷厂。
国文社这半年来的变化,比过去十年都大,不过大家对于这种事乐见其成。
编辑部绩效考核制度全面落地三个多月了,效果很不错除了有一小部分老同志对此颇有怨言之外,社里大部分人对于这个政策是支持的。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多公平。
尤其是社里的那帮年轻人,现在恨不得把林为民给供起来,绩效考核制度一落实,这些人每个月到手的工资比以前多了几十、上百块。
金庸作品集出版到现在两个多月时间,首印10万套,在四月当月就差点售罄,国文社立刻加印了20万套,累计发行量31万套,这些图书送到各地销售肯定需要一段时间。
但码洋不会骗人,两个月时间便创造了1700万的码洋,放在国文社的历史上,大概只有林为民当初获得龚古尔文学奖那段时间的业绩可以与之媲美。
当然,这种势头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也就是这几个月,等金庸作品集的销售进入平稳阶段,就会成为国文社又一套长盛不衰的图书。
现在自建印刷厂,大家想到的第一个好处就是降本,自家的印刷厂,在印刷成本方面肯定要更低一点。
另外就是沟通成本也会降低,对于出版社来说,跟印刷厂打交道可是个苦差事。
理解了这些好处,大家自然不会反对自建印刷厂的事。
程早春和林为民早有默契,见如此顺利的就说服了众人,心中不禁高兴万分。
会议过后,于华有点兴奋的找到林为民,打探道:“林老师,我听说社里新建的印刷厂要给我们通文社用?”
林为民诧异的看了他一眼,“消息挺灵通的啊?听谁说的?”
“还用听谁说啊,你们开完会没一会儿,社里就传开了。大家都说您上任总编辑半年,社里的变化比之前十年都大。”
于华拍的马屁没有得到林为民的夸奖,“别瞎传这种话。”
“真不是我传的,您自己去听听人民的呼声!”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