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南北京之论(1/2)
第六十一章南北京之论
朱雄英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今大明的国土,空前之大,甚至比元朝也不差多少。
东有日本,南尽爪哇,已经到了南半球了。西到中亚,如果说燕王一些附庸,已经到了欧洲。至于西伯利亚,青藏高原这些地步,只需派一个使臣,就尽数是大明之臣属了。
整体上来说,南重北轻。
北方已经没有明显的威胁了。长城内外皆是大明。
即便漠北为燕王所有,但是本质上漠北是大明与燕王的缓冲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漠北在燕王手中比在大明手中要好。
无他,那就是人口问题。
漠北的人口承载数量是相当有限的,即便是进行了畜牧业改革之中,有了更多的产出。也是如此。当然草原上人多到草原不能养活之后,他们自然要对外扩张。
大明是缺人。但是草原上的牧民与大明需要的人力是错位的。
大明需要的是农夫,是工人。甚至技术人员。但是漠北草原上有吗?
对于要退下来的何夕,朱雄英内心之中是复杂的。他既想尊崇何夕,从而获得何夕身后势力支持。他又觉得如此一来,他行事就会事事受到何夕的影响与制约。即便何夕退下来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这也是姑父您说的。”
不管是大明努力开拓南洋,或者说朱雄英对南洋诸王下手等等方面。留在南京,要比留在北京要方便多了。
何夕没有否定他提出的两京制度,只是提出他暂时迁到北京去。又隐隐暗示,如果他不答应这一件事情,将来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何夕说道:“陛下应该知道,今后只要搞出电报,南京与北京的问题都不会太大了,更不要说,南北两京之间,已经快要开通铁路了。今后,南北之间,也不过十几日的光景。又能差多少?”
他一方面畏惧何夕的强大,想要安稳走下去。但是内心之中,却有一股野火,在熊熊燃烧。
同样想将京师留在南京的势力也不少。
朱英雄内心之中,也都在其中徘徊。
那就是天下将定于一,天下必定于一。
他知道,朱雄英说的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道理。
何夕读懂了朱雄英的潜台词。
迁都这一件事情,非强人不能为之。何夕能做。一方面是何夕的功绩与资历,在整个大明不做第二人想。另外一方面,有一个强大的势力,其实也想回北京。就是跟随何夕打下南京这批人,这些人根基在北方是有意愿回去的。
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有惯性的。
甚至这些人到了北京,也是问题人员。甚至造成社会结构的问题。
教育经费才是真真正正的无底洞。
中亚虽然有很多地方,可以屯垦。但更多地方都是宜耕宜牧。而且燕王这边缺人,汉人不够,但是信奉黄教,或者长生天的蒙古人也是可以的。
对外扩张,封藩建国,是成本最低的办法。但是绝对不是长久的办法。
何夕说道:“陛下,这不是长久之计。”
天下定于一。何夕改变了很多传统的观念,但是这个政治观念,并没有得到动摇。所以,何夕自己或许有将大明诸侯列国的局面维系下去。但是不代表其他人就是这样想的。
“我受岳父大人厚恩,这天下我会完完整整的交给你的。但是留下来的东西,你只要不动。这天下会是你的。毕竟谁也不想让天下出乱子的。”
而且于情于理,何夕已经退了一步。朱雄英也不能再步步紧逼了。
朱雄英说道:“既然是南北两京,今后还是并列吧。不过冬季居南避寒,夏季北方避暑。反正火车来往不过十几日上下,也耽搁不了多少时间了。”
即便何夕在大明推广教育也是很难的。何夕能做的,也仅仅是在整个大明建立起十几所大学,很多省份最高学府不过是一个中学。很多县里都没有一个小学。
想要冲破何夕的影响,冲破何夕的束缚,不想生活在何夕的阴影之下。
但是,南北之战,已经打完了。
朱雄英抵触北京,就是因为何夕在北京的影响力太大了。让朱雄英不得不忌惮。虽然以上种种原因,都是真实的原因。
一旦,何夕将京师迁到北京。并且维系两年。何夕退下来,做一些手脚。让朱雄英一两年之内,做不了迁都的事情,下一次迁都就很困难的。
何夕还没有退下来的。
已经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了。
何夕知道朱雄英在忌惮他。朱雄英也知道何夕对他也不是完全的放心。
到了中亚那片地方,自然成为或燕王忠实的守护者。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