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朱允炆的犹豫(1/2)
第一百二十七章赎不回的冬衣
民乱,简直是中国历史的点缀,即便是号称太平盛世,也少不了这些。
如果这一次的乱子,仅仅陷入民乱规模,朱允炆并不是太在乎的。而且北方战事太急了。如果不能缓解局势,前线就维持不下去了。其他的朱允炆根本来不及多想了。
朱允炆心中暗道:“该下定决心了。”
糟糕的财政,槽糕的军事,让朱允炆下定了决心,拖下去,只会越来越难以翻盘。只有一场大胜,才能给他带来喘息的机会。
朱允炆说道:“这一件事情,朕就不插手了。你好生做事,不要搞出大乱子。”
丁显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知道他过关了。
丁显下定决心,既然将士大夫们得罪透了,就让他们物理上消失的,否则等他们将来报复不成?
所以朱允炆的警告。并没有让丁显收敛,而让丁显变本加厉了。
由义门郑氏开始,钱家,顾家,陆家,一系列名门大户都在清理之中。
说实话,丁显也选了一个好时机。
所以,他们还能忍耐一段时间的。
但是而今与现在的情况想结合就不一样了。
北方纺织业一开始对南方的纺织业冲击不大。就是因为以方孝孺为首的很多保守势力在努力抗争。
人才才是一个家族最大的财富。
但是,当方孝孺倒台,丁显上位,并代替建立江宁工业区,基于赚钱这个立场。丁显毫不犹豫选择了纺织业。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人给这些人遮风挡雨了。
方孝孺给出的答案就是抗争否定。毕竟,儒家本质上就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学问。甚至现在一些儒家的东西在很多偏远的农村保存的很好。
是的,士大夫们大多数无拳无勇。面对强权,他们大多都会跪,所谓资本主义软弱性,但是实际上,所谓的士大夫们也不是太强硬的。骨头也不硬。
长江两岸,就好像一堆积薪,就差一根火星了。
何夕觉得难办就在这里。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管打天下是这样,就是治理也是这样。何夕的政策即便是好的。但是老百姓们反对,推行的难度也很大的。
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自然是最好不过。将旧世界洗刷的干干净净的。何夕就能从头再来了。但是何夕的位置身份,让他们不可能这样做。而且制造冤案的话,也是有后患的。
北京大规模征兵,将人力成本提高了。大部分百姓,只要愿意本分做事。一般情况下,是能够有一分糊口的工作的。而且战争带来的战争景气,也给这些百姓带来更多的出路。
这些士大夫们被砍头,他们被逼急。兔子逼急了都会咬人了。更不要说,这些士大夫之中,也是有人才的。可不全是兔子。
首先,南京各地已经受到了北京工业化的冲击。这个冲击是各方面的。不仅仅是纺织业。只能说纺织业在江南占据的份额太大。影响力举足轻重。
朱允炆登基之后,这些家族有些恢复,但规模并不大。面对丁显借助官府之力的打击,他们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只是这些世家大族最宝贵的从来不是他们的钱财,家产。而是他们的人。
问题是,何夕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不是何夕有什么本事。而是北京的基本盘太小了。
毕竟,地主阶级好处土豪劣绅。那还是工业化之后,大量农村人才都到了大城市,而土地的价格下跌。士绅阶层几乎都不在农村之后的情况。
方孝孺是有些东西。
而丁显做的事情,就是给这两岸百姓点燃了。
一般会有后患。当时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而朱允炆而今早就不在乎什么后患了。
也不要忘记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