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大星落于南(2/2)
对外,仁义道德表现从来不错。但是私心之中,一切以利益为衡量标准。一切为保住他的权力为准绳。
徐达微微一笑,说道:“我这一辈子,得遇明主,从一介草民,到总天下之兵,所攻必破,所击必服。只有三个遗憾,第一,王保保不为我所杀,旧恨难雪。第二,我对不起你们母亲,第三,就是早死二十年,难观兵法新貌。除此无憾。”
而何夕对于很多武器加工的细节并不明白。他只知道要什么样的武器,但是怎么加工,却不太明白。而且而今的火器也是够用了。
不管朱允炆自己怎么想?朱允炆有没有感受到他在算计他,朱允炆都要面对而今的局面,用尽办法将他死这一件事情影响降到最低。
这才限制了火器发展,而且一些火器发展限制,也限制了新战术思想,新战略方向的构建。
只是,而今科技是畸形发展的。何夕关注的地方发展得快,何夕不关注的地方,就发展慢。
只是朱允炆却也感受到了深深的恶意。
而大明而今的权力结构,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就是勋贵。
一些过分的话,在朱允炆嘴边打转,就是说不出来。
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地步。
丁显说道:“魏国公府多次上报魏国公的身体不好?”
他特别留下话来,让自己的儿子统统守孝三年。自然不可能不做。
徐达估计这一场战,三年之内,胜负会很明了。徐辉祖只要不傻到给南京当忠臣,三年之后,徐辉祖就知道该怎么选了。
徐达甚至有意加深了这种误会。因为徐达从一开始都么想与北军作战,一方面徐达觉得自己未必能够打赢北军。最重要的是,他的病从来是真的。而今太过难受了,他的身体严重影响自己的发挥,他现在的状态,说是苟延残喘都是夸奖了。这种情况,将自己一世英明送给北方的小辈,他才不甘心的。
如果经过这一件事情,徐辉祖依然对朱允炆忠心耿耿。这样的儿子不要也罢。
徐达也发现,他不死,朱允炆对徐家就不会结束,他也不要想过安生日子。索性如了朱允炆的愿。反正徐达自己的身体,也是在艰苦维持,才有一线生机。
毕竟徐达多次推辞大将军之位,很多人都知道的。
而今却不一样,勋贵虽然得到这样那样限制。但是比起大部分在国外的藩王,勋贵才是皇帝最大的敌人,而徐达作为勋贵之首。本能让朱允炆感受到了威胁。更不要说,徐达代表着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朱元璋。
可见有些事情,徐达也难以自主。
而且徐达对朱允炆也未必是善意。
这不是朱允炆所能预料到,他此刻也没有想这一件事情了,他必须立即收拾这个烂摊子。
之后,徐达对皇位继承这一件事情有所怀疑,自然也不愿意向朱允炆低头。如此,双方的情况,恶性循环,来回往复之后。只能往恶劣与更恶劣的方向进行。
徐达或者明白这些理论,或许不明白,但是他知道,而今的火器战术决计不是完全体,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是他看不见了。
——
“什么?”朱允炆大吃一惊,说道:“魏国公去世了,就在扬州。怎么可能?”
或者说,朱允炆他天生与徐达不对付。并不是他与徐达有什么私人恩怨,恰恰相反,徐家与朱家关系密切。这一切的根源来源于朱允炆的教育。
人死为大,特别是魏国公徐达这样的人物。朱允炆这个时候说出不合适的话,简直大失人心,不,徐达病故,已经让他大失人心了。
王保保居然死了,找不回场子来。徐达表面风轻云淡,内里却耿耿于怀。
徐达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十年,定然是军事大发展的时候。因为何夕已经点燃了科技树,蒸汽机的制造,其实代表了机械加工能力的进步,也代表了,很多新式火器的可能性。
朱允炆自然不知道徐达的算计。
朱允炆立即下令,为魏国公发丧,风光大增,陪葬孝陵,追赠魏忠武王等等。各种超规格的待遇不要钱地砸上去。甚至准备亲自迎灵。
但是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军中的局势该如何收拾?
除却傅友德没有其他人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