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风言风语(2/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成长周期是很长的。何夕在南京国子监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实都是半路出家,他们的根底是从儒学那边打基础的。与何夕学说有关联,但是并不多。
何夕真正推广教育,从娃娃开始学习何夕的新学。其实就是在辽东之后了。甚至河北这些年才开始推广。而等一个从小学习了何夕的课程,然后经历过很多事情,一步步成长为大家。大概在三四十岁之后,那个时候,才算是思想成熟,海纳百川,有了自己的发挥。
几乎在京三品官以上的人都来了。而议员们也都到了。
何夕而今也不用其他消息就能覆盖。盖因何夕对这一篇文章寄以厚望。
而今这一次来的人相当不少。
议院并没有修建多好,甚至还处于半完成状态。是露天的。
本来何夕还想设计一些名额之类的。但是想向,第一次就不要搞那么多东西了。只要能出起十万元购买国债的人都可以成为议员。不过这个门槛可不低。
第一,那就是天心与民心的关系。民心即天心吗?
第二,民意该以什么样的途径体现出来。
因为规格的问题,三大殿在皇宫之中,属于那种皇帝出大事了。登基娶妻等大事,才能打开用的。根本不可能用这种办法来盖议院。更不要说,议院与三大殿完全不一样。
何夕心中暗道:“看来,等人才长出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只是这个议题太过宏大了。一开始几乎没有人敢在报纸上发表意见。
有第一军中的仪仗团来保护会场,这些人其实就是之前大汉将军,本来是属于锦衣卫的。而今进行剥离了。锦衣卫是单独隶属皇帝的情报机构,将锦衣卫之中的暴力机构给剥离了。
一旦这个成为社会共识。很多事情就不需要何夕自己去做了。
何夕在北京,就怕别人不议论。每当看到好文章,就留意姓名。至于很多人怕被报复写得都是笔名,但是对何夕来说,这些马甲毫无用处。
但是不可以的。
而何夕却知道,御门听政一般的会议都是礼仪性的,但是未来的会议有太多利益之争了。今后吵上好几天都搞不明白的会,不知道有多少。
第三,议会制度与学校制度之间传承与利弊。
何夕只能自己出手,用笔名发表意见,然后另一个笔名反驳,造成左右互搏的样子。很快就引入了很多人卷了进去。这种争辩的气氛也就起来了。
毕竟之前,如此大规模的会场,其实就是御门听政。那些文武百官都是露天站着的。
虽然承认这个世界有天才,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有人问,中国什么时候有诺贝尔奖,答案就在这里面,中国教育正常是在八十年代,等八十年代那一批人工作几十年,到达自己的巅峰,产出自己诺贝尔奖级别成就,剩下就是等。等有寿命等到诺贝尔奖排到他。
其实古代并非没有容纳上千人的场合。
毕竟何夕在规划北京城的时候,并没有规划议院。议院这个办法,也是一步步走到这里的。而且议院规模很大,最少要容纳上千人落座。
锦衣卫需要武力的时候,可以调动军队。但是锦衣卫不能单独拥有武力,也就是成建制的军队了。
虽然国债是会还的。本身也是有价值的。但是而今北京并没有什么国债交易市场。国债出手并不是很容易的。十万元长期被占用,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不可能承受的。
但是何夕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很多工匠虽然用了新材料,但是本质上是用得还是老工艺,改进的地方自然是有的。但是这种容纳一两千人的会场,实在是他们没有想过的。
毕竟三大殿,容纳几百人开会,甚至更多完全没有问题的。
先有启蒙教育,后有民主革命的。
自然不能露天了。
于是,就坚决的要修建一座会场。
如此一来,这真正的会场修建好,要很长一段时间。不过,他们更需要的是技术上的突破了。还有在设计思路上,必须进行新的开拓,否则这个会场,不知道要修到什么时候了。
现在,这些人先在露天开会吧。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