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战事对南京的刺激(1/2)
第九十五章战事对南京的刺激
方孝孺的话,都不是推托之言。
而是事实。
火铳生产地在北方,不在太平铁厂,并不是何夕有意为之,纯粹是因为重视与不重视。
太平铁厂是何夕创建的,当初就是为了生产甲胄,以及一系列冷兵器。何夕虽然也打造出一些火器,但是总体上来说,很是粗糙。何夕自己都看不过眼。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当时技术的确有很多问题,生产出来的火器也很成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大明天下太平,用现在的武器,对周边国家都有压制性的优势了。弄一些火器,来对付谁啊?
没有必要性。其他人都不重视。
光靠何夕一个人吆喝,也不行啊。
所以,何夕创建太平铁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太平铁厂除却沉重的城头重炮之外,并没有大规模生产火器。
倒是有一个火器的研究机构,在葛天工的领导之下研究火器。
而这个研究机构,在后来被何夕连锅端,带到了辽东,在辽东繁衍出来庞大的火器生产机构。当然了,之前大明是一体的。辽东北京有了技术进步,一般都会告诉太平铁厂与太平工理学院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洪武二十五年。
只是朱允炆登基以来,忙于稳定自己的地位,他根本不知道,一直到洪武二十七年的全国耕地总额,他在登基之后,已经开始下滑了。这不是一个人在做。而是很多人都在做。
不过,这仅仅是暗潮而已。方孝孺或许有所察觉,但是方孝孺不能动,因为这些人是方孝孺的根基,他只能希望下面人做得不要太过分。太过分了,方孝孺是会出手阻止的。但是不会翻到台面上的。
因为朱允炆登基,本质上是对朱元璋当政时期一系列政策的反动。
张宗德出身辽东,与南边这些工匠没有什么关系。
毕竟,这本身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交流模式。
何夕制定的章程之中,已经何夕拟定大明律之中,都已经删除了匠户这个名词。也就是说太平铁厂之中的百姓,他们不是为朝廷服役的工匠,而是做工的百姓,不是奴隶,拥有人身自由。
比如,傅友德提出的行军炮。
对于方孝孺来说,这事情也很难办。
而太平铁厂也是如此。
而今太平铁厂生产火铳的体系,或许落后于北京,但也不至于不能生产。是有技术储备的。但是将打造冷兵器的作坊,改成打造成火铳的作坊,即便是原本成熟的技术方案,难度不下于重新修建一座作坊。
大明对科研从来是不重视的。不,应该说大明除却何夕之外,根本没有所谓科研的概念。所有科研的组织,是跟随何夕的移动而移动的。南京方面并不是没有人才。毕竟太平工理书院,现在还在正常招生,也培养出一批人才。
至于硝石,大明不是不产硝石,只是大明产硝石的地方。
毕竟,傅友德要的火药数量,不是之前的几倍,而是几十倍。
不想干了。走就行了。
其实最大的反动,就是土地上。
而且大明总体上对技术其实并不是很热心的。这种技术交流,其实有何夕在背后的推动,在洪武二十五年后,何夕根本没有做什么小动作,只是降低这种背后推动,再加上张宗德换了葛天工,双方关系疏远。渐渐不联系也是正常。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