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以工代赈(1/2)
第九十七章以工代赈
这两个选择,何夕会选什么几乎不要说了。
且不说,未来的北京城,定然会聚集大量的人口,即便说现在北京城的人才缺口,就已经影响到了北京城的发展。
修建北京城的城池,街道房屋,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何夕要的不是一个空荡荡的北京城,而是一个北方第一的工业城市。这就比较难了。而是危机也是机会。
山东,河南,河北三地受灾百姓数十万。寻常时间迁徙百姓成本非常高,这个时代迁徙百姓,只需一口粮食便是了。
更重要的是,粮食利用率会很高。
整个北方哪里的粮食最多?
北京城,准确的是北平城。
这里一直是大明北方军需重地,支持整个北方战线,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囤积在这里,虽然北京地区粮食产量并不高,但是这里储备的粮食足有数百万石之多。
在供应军需之外,还有大量的结余。
赈灾最快的办法,就是从北京调用粮食,发放给灾区。如此一来,赈灾用粮,仅仅能维持灾民的生产,其他的事情什么也做不了。泡在水里的土地,自然是做什么也不行。
但是到了北京城之后,却能做出大量的贡献。
更不要说,运输也成问题,从北京运粮食过来,回去的时候是空船,这对运力是一种浪费。而回程的时候,将百姓带回北京城,既利用了运力,同样可以减少粮食运输浪费。
毕竟,即便最严重的河间府,大多少县城都没有被淹,真正受灾严重无法生活的是城外的百姓。
运走一部分,留下一部分。
整体上来,最有效率。
何夕下了决心之后,根本没有进河间府,在船上召见了河间知府,就敲定了这个方略,同时,派使者通知各地,所有受灾地区,都按这个办法来办。
当然了,以自愿原则为准。
——
沧州城中,一个大汉扶着一个老妇人与小姑娘在街角坐下,此刻的沧州城中,街头巷尾,密密麻麻都坐着人。
很多人觉得,洪水就是那种排山倒海,呼啸而来,所过之处,房倒屋塌,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并不多。真正的洪水,是怎么样的,是雨水绵延不断,水面一点点上涨,从一寸,到没脚,然后没腿,最后整个房子都淹没在水里,这个时候,人躲在房子上面其实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在水中时间长了,土坯房子才会哗啦啦一声,淹没在水面之下,发出最后一声悲鸣。
看似不疾不徐,但实际上一点也不给人活路。
所以,固然有很多人是来不及逃出来的,但是更多是被困在什么地方,或者,他们低估了洪水上涨的趋势,正想办法逃走,却被洪水卷走了。
但是大多少数人,还是能逃出来的。
只是,洪水带来的灾难,从来不是不被洪水淹没就行了。
天灾与人祸并立,从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比如而今的沧州城,本来小城之中,一下子塞进来这么多人。几乎每一片不被雨淋的土地,都被人占据了。
而且,很多人逃出来的时候,仅仅带了极少粮食与钱财。刚刚开始还好,时间一长,就不好办了。
就如同这一家。
大汉名叫张明,祖上是什么人从来不说,张明的父亲有一手好武艺,有见识的人都说,张明的父亲定然是上过战场的。不过,这也很正常,洪武年间,太平才几年,上过战场的一点也不稀奇。
落户沧州之后,也没有人多在意。毕竟,洪武年间大移民,河北河南很多地方的百姓,本身就是迁徙过来的,本身就不是本地人,张家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张明从小习武,是一把好手,父亲死后,在家务农,因为一身好武艺,也过得不错。毕竟,乡村之中,与县城之中,是完全不一样的逻辑。有力气,能打,其实是很大的优点。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