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章 戚畹废庄(上)(1/2)
</br>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
离帝国的都城最近的码头,主要给南方过来的漕运粮船、运兵船停泊。
普通的客船与商船,都须在几十里外的张家湾码头下客下货,人与货再通过车马拉进北京城。
董其昌与郑海珠所雇的船,因为有朝廷的勘合,来头大,便享有了漕船的特权,直接驶到通州燃灯塔附近停靠,令众人可以少受五十里的尘土与颠簸。
下船时正值晌午,大家安眠一夜,精神不错。
董其昌主动问道:“郑姑娘,这通州的燃灯塔,与杭州六和塔、扬州文峰塔、临清舍利塔,合称运河四塔,郑姑娘要不要去看看?”
郑海珠知道董其昌笃信佛教,去了必要捐不老少钱,买个风铃挂在塔上。
她若同去,作为晚辈,不助兴凑捐,不大礼貌。但以她这样哪家神仙都不拜、要爱只爱凡间英贤与苍生的性子,可舍不得把养兵养农的白花花银子,换个破铜铃,吊在塔尖上听个响儿。
更舍不得浪费时辰在看庙上,此地离后世的天安门一带起码五十里,进城后再出来,麻烦死了。不如趁这个机会,了解一下京城外围的民情气象。
郑海珠遂推辞道:“董公与庭少爷去礼佛吧,我往周遭瞧瞧,那田间的水车,瞅着劲大,咱去学学。”
董其昌的孙子董庭心细,早打听过北方闹流民厉害,他又对当年青皮流氓围困董宅记忆犹新,忙道:“我分个家丁出来,护着郑夫人。”
郑海珠冲他点头致谢:“多承庭少爷关切,李大牛身手不错,花二也在崇明学了点功夫,有他两个跟着,我们也不去古怪之处,不打紧。一个时辰后,还是此处会合。”
郑海珠经历了被女真人绑架之事后,不敢过于托大,此回进京,将李大牛带着做保镖,同时也是让他实地走走看看,在北京设两个点,一是以她安远夫人的身份出面,定个小宅院,类似郑家驻京办事机构,二是寻处商铺,作为濠明商社在京城的收放货机构,暗中则是情报站,乃兖州情报总站的往北延伸。
一同跟来北京的,还有辽民少女花二。花二本来,随着宋应星出差,从崇明到兖州煤矿琢磨制造抽水机。
这小姑娘如今比她哥哥见的世面还大,心思迅速老成,听说郑夫人要远赴京城,坚持来做随从,护卫夫人安全,照顾起居也方便些。
当下董、郑两边暂时别过,分道而往。
郑海珠穿越来后,并非头一回进京。
抚顺保卫战和明荷海战后,朝廷宣她来领六品敕命。她急着回江南运作移民崇明岛事宜,在兵部拜见了已升作堂官的张铨,拿到告身,便匆匆离京了。
驻留的日子虽短,郑海珠却记得,京畿一带的土地,除了皇庄以外,被大量抛荒。她回到松江后,还特意请教过黄尊素。
彼时,黄尊素颇为忿忿地告诉她,永乐南都北迁,曾大量招募民众来京,种植粮食。北京城附近本就不缺水,当年在朝廷的鼓励下,京郊开出不少水田来,海淀、通县、良乡,甚至城内的积水潭,都有大片稻田。旱种粮食里,小麦、高粱、大豆亦丰产,蔬菜瓜果更是不缺。
然而,随着定都,在靖难之役里捞足了政治资本的官员勋贵大量涌入京城,朱家宗室成员更是繁殖惊人。这些特权群体,大量占地,变民田为庄田,先是种棉花,现在又种烟草,获利丰厚。至于粮食,左右这些贵族和官员家产万贯,可以高价购买南粮。同时,沉重税赋集中到逐渐缩减的民田种植者头上,逼得他们不得不抛下土地,成为逃户流民。
不料,今日所见,今非昔比。站在通州的桥上远眺,四面田野金黄成片,映着晴朗的蓝天,丰美景色叫人欢悦。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