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马尼拉湾海战【上】(1/2)
第234章 马尼拉湾海战
“大总统,已经快到巴布延群岛了,请回到司令塔里面吧!”李鼎新亲自来到甲板上。
宋哲每天除了办理公务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站在甲板上,瞭望大海。宋哲曾经无数次的对李鼎新兴奋的说道:“这是我们的南海!这是中国的南海!这次来了,就绝对不能够再让南海离开中国!”
宋哲拉了拉被海风吹得凌乱的军装,说道:“张多闻那里是什么吩咐?”
李鼎新说道:“司令发来旗号,让宁海号和利剑号和风雷号先行前往巴布延群岛打探情况了。”
宁海号是拥有二十九节的最大航速,风雷号和利剑号一样是驱逐舰,虽然吨位不高,但最大速度比宁海号还强,达到惊人的三十一节。这些军舰就好比陆军当中的轻骑兵,也许火力不是特别强大,但可以作为眼睛散出去。
宋哲没有细问,和李鼎新一同回到了司令塔。没有多长时间,宋哲就已经用望远镜看到了巴布延群岛了。
巴布延群岛位于菲律宾的吕宋岛北面,介于巴林塘海峡之间,距离吕宋岛仅仅三十二公里。
该群岛也是菲律宾北面的屏障,总面积达到五八十三平方千米,由二十四个火山珊瑚岛组成。主要岛屿有巴布延、甘米银、加拉鄢、富加和达卢皮里。资料上显示该岛人口大概在一万到二万之间,居民主要以种稻和捕鱼为生。
张多闻不敢指挥舰队轻易进入或者近距离从巴布延群岛经过,二十四座岛屿组成的巴布延群岛足以在这里面隐藏一支舰队。
不过当远征舰队主力靠近巴布延群岛戒备的时候,宁海号率先从群岛的海域中开出来,并打出“并无发现敌踪”的旗语。
没有多长时间,风雷号和利剑号也出来,打出和宁海号一样的旗语。
在中华号战列舰上的张多闻眉头一挑,放下望远镜对旁边身穿整齐军装的严肃中年人,说道:“恒启兄,西班牙夷人不在此。你认为他们会在那里?”
恒启兄是指程璧光,其人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父亲程培芳在美洲经商,1871年殁于檀香山,璧光扶柩归里。营葬后。迫于生计,程璧光来到福建依靠姐夫陆云山生活。
陆云山时任靖远舰管带,故命程璧光习航海术。十五岁,程璧光入马尾船政局的水师学堂学习,为第五期毕业生。是李鼎新的师弟。在毕业后,程璧光被派当扬武舰见习生,后历任超武舰帮带、元凯舰管带、福建水师学堂教习、广甲舰帮带,广丙舰管带等职。
一八九四年,广东水师派程璧光为粤舰领队,率领广甲、广乙、广丙三舰北上会操。会操毕,中日战争将爆发,粤舰被留作后备力量。
程璧光上书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请求率领粤舰赴前线作战。李鸿章许之,于是三舰编入北洋舰队参战。程璧光奉命率舰护陆军东行。在大东沟洋面与敌舰接仗。战斗中程璧光因为站立于广丙舰上指挥作战,被弹片击中腹部受伤,血染**。
大东沟大战后,李鸿章即采取“保船避战”的方针,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内,不准出海作战。
其后日海军堵塞威海卫东西港口,由海陆发炮夹攻,清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遂陷于绝境。提督丁汝昌下令各舰管带沉船殉国,或冒死突围。士兵哗噪抗命,各管带亦拒绝执行。丁汝昌深感绝望,于二月十一日服毒自杀。丁汝昌死后,海军副提督英人马格禄伙同美国顾问浩威借丁汝昌名义作降书。派程璧光向日本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投递。这是程璧光他一生对人讳言的事。
战后程璧光自然不出意外的被解除官职,程璧光也返回故里广东香山。
刚好这个时候孙闻在广州策划革命时,经常与陆皓东、郑士良等聚谈时事,程璧光与其弟程奎光因为与孙闻是同乡关系,时常参加聚谈。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孙闻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并建立兴中会广州分会,时任镇涛舰管带的程奎光也加入为会员。
孙闻着其弟程奎光约程璧光见面,劝他入会。经其弟力劝,程璧光最后也入会。然而不久后发动的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程璧光的弟弟程奎光也被杀害,程璧光无奈逃到南洋槟榔屿,并断绝和革命人的关系。
不过刚好李鸿章出使欧洲经过槟榔岛,遇到程璧光为其开罪,程璧光为监造军舰专员前往英国。不过其后李鸿章多遭朝廷打压,再加上朝廷居然一度准备不发展海军,这让程璧光大为沮丧。
这个时候宋哲亲自派和程璧光有旧的李鼎新劝说,程璧光决定先到台湾观察三个月。这个时候刚好爆发西班牙人于菲律宾屠杀和虐待.中国人的事情,满清朝廷的冷漠对待和宋哲的昂扬对西班牙宣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再加上程璧光有着浓厚的乡人情结(为此在后来的护法战争中,程璧光果断背弃袁世凯,带来十艘军舰南下投奔同为香山人的孙闻。),而宋哲的新会就在香山旁边。最重要宋哲不计较程璧光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败和耻辱,给予程璧光担任重任。刚刚进入海军,现在程璧光就已经成为中华号战列舰上的帮带。
正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北洋水师中仅有的几名海军将才又一人落入宋哲手中。
言归正传,听到张多闻的询问,程璧光虽然心中早有判断,但也没有得意洋洋的开口,而是继续沉静的思索半响后,走到司令塔中央的沙盘上,指着一点说道:“西班牙人的亚洲舰队如果不在巴布延群岛,那么存身的地方不是苏比克湾就是马尼拉湾内!”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