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评书配上歌曲会怎样(1/2)
既然还要呆在洛阳一些天,那肯定得想办法节约费用了。
姜恕自然愿意跟着去陆老家。
陆老陪着姜恕去旅馆拿姜恕的行李。
也没什么东西,除了一些书籍重些之外。
姜恕一个人就能拿着下山,自然两个人拿肯定就更轻松了。
这些书籍,姜恕是要保留下来,好好研读,熟悉怎么用文言文写作的。
路上,两人聊起陆老的过往,姜恕才知道。
陆老,曾经也是鬼谷学宫的人,但他在鬼谷六年,没能升舍,一直都是外舍生。
六年从鬼谷学宫肆业,作外外舍弟子,他又不是出身豪门世家。
行卷了好些年,自然拿不到推荐信了。没有推荐信,也就进不了选官大会里去参与选官。
如此,折腾了几年,看着进入仕途没希望了。
就娶了一个歌女,选择做一个说书人谋生了。
而他的女儿外嫁,儿子早亡,儿媳自然也就另嫁了。留下一个孙女给他和老伴来带。
孙女跟着老伴学唱歌和弹奏乐器。
这学好了也是一门谋生的手艺。
对于影响后代出仕之类的,这个陆老就觉得用不着考虑了。
真能出仕的后代,天下有多少呢?
他自己也曾是方圆百里的才子,不容易获得进入鬼谷学宫的机会。
但在鬼谷学宫六年读下来,花费了无数钱财,最后还是一场空。
出仕,哪个太遥远,他觉得还是多挣点钱,活得好一些才是正道啊!
受到权贵的欺压也就只能忍了。没尊严就没尊严一点吧!
到了陆家,一看12岁的陆家小妹,感觉有点像是看到电视剧《小李飞刀》里孙小红的感觉。
一双漂亮的,会说话的大眼睛。
这让姜恕想到他原时空看《小李飞刀》的时候,孙小红和爷爷一起说书的情节,哪个情节印象就很深刻。
陆老一个人说书,的确不如带着他的孙女一起,说不定会受欢迎多了。
如此,他的收入也会更高。
而且说书也可以向电视剧一样的插入主题曲,片尾曲,和插曲啊!
这样,说书和唱歌结合起来。更能增加他说评书的吸引力。
比如他最擅长说的三国,加这么几首歌进去。感染力就不一样了。
揽月楼的二楼三楼,或者其他高档评书场所就会来邀请他去说三国了。
比如京剧,成了经典,就算是老故事,也还是有市场。
听的不是故事,而是在鉴赏艺术。
比如后世,评书界好些说书家,说的也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但照样能听得静静有味。
如果陆老多了一些去揽月楼二楼三楼讲评书的收入。
那自己的收入也可以上升一大截。
因为陆老还给姜恕按照收入分成。
到了二楼三楼,光打赏就是一笔大收入。不像一楼的这些底层的江湖人。
没人舍得钱打赏的。
能来茶楼听一回书,对他们就算是是难得的休闲和娱乐消费开支了。
不过这事,先不急,看第二天的揽月楼的客流再说,要是有暴涨,那就可以考虑再做一些改变,争取打入高端市场了。
第二天,客流果然增加了很多,这是口碑的效应。昨天的人去做宣传,拉人来啦!
又说了两回。
陆老看听众的反应,知道自己这次成了。
而且今天又不少人打赏了。老板看到客流量比昨天增加了一倍多,几乎要坐满了。而且还有人打赏,非常高高兴。
陆老头的说书,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在他揽月楼的这些节目中,陆老头的说书只能算中等。
没想到他出了一个新故事,爆火了。
好像昨天三楼还有官员想要陆老去说上一两回的。
可惜自己找他的时候,他尽然回家去了。
姜恕给了陆老洛阳以及周边的独家授权。
毕竟给陆老全国也没用,他只会在洛阳,最多到周边的一些县和乡镇去说书。
那都还得是别人家办喜事,专门来请他去酬宾,热闹热闹的。
这步评书火了起来,够陆老抖起来好几年了。
就算洛阳的人听腻了,每天进洛阳来的外地商旅人,很多,没听过这个故事的人也很多。
也许还回有二楼三楼的客人想听这个评书,而把自己叫到二楼或者3楼去说书。
一想到能到揽月楼二楼三楼去说书,甚至有可能去只让富人和权贵才能去的高档说书专场去说书,陆老感觉自己像是焕发了第二春,全身充满了斗志。
陆老想,多有几次在二楼三楼说书的经历,以后自己的孙女的嫁妆就不用担心了。而且自己和老伴哪天干不动了,也有一点存蓄做保障了。
姜恕在洛阳陆老家呆了下来,按照评书的格式,把琅琊榜整理出来交给洛阳行会存档。
同时,陆老也从他这里抄了一份过去。
虽然,眼下还是陆老一个人说,姜恕收到授权费还不多。
但是估计用不了多久,别的城市会有新的说书人加入进来说这个评书。
到时,他姜恕的收入就会慢慢增加的。
很多写书人靠一部评书吃一辈子。也有很多的说书人靠说一部书混一辈子。
就比如陆老,就最擅长说三国,尽管有些人听了几十遍。
但陆老开腔,还是听得津津有味。
陆老新故事一开张,天天来听书的人爆满。
好些人怕他评书火了。二楼三楼的人要求听这这说书,而陆老就没时间,也懒得来一楼说书了。
于是为了陆老能够继续在一楼说书,而不是只管二楼三楼的客人,于是纷纷给他打赏。
几天下来,姜恕总算知道了陆老名叫陆信。
看到陆老的说书火爆,于是姜恕把自己的加入歌曲和一些背景音乐的想法告诉了陆老。
陆老一听,先赞了姜恕的这个方法不错。
但是陆老还是说道:“姜小哥,你的想法不错,但是你想过吗?为何几百年来,没人这没做过呢?自从北地王刘湛重建大汉称帝之后,就开始有说书人了。
当时还是叫做俗讲。
到如今,说书人的历史有近500年了。可却是没人这么做过。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专门为一部评书谱曲,很难得。非得是王室里的大乐府里的音乐师才行。
歌词得是翰林院的人才可以写得配合好曲子。
可这些人,又怎么可能会为评书谱曲写词呢?
一曲新曲,本身就非常难得,优秀的就更难得了。”
“陆老不用担心,我谱几曲给你试一下,陆妹妹不过12岁,还没出师。
何不借此机会试一下呢?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